湖北“卫星链”光耀星空
创始人
2024-04-17 15:37:51
0

原标题:湖北“卫星链”光耀星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德义 王柳君

深蓝色苍穹中群星闪耀,各放异彩。

卫星是人类制造数量最多的航天器,占据商业航天主导地位。卫星制造,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最前端,直接影响到卫星的研制周期、星座的建设成本和星座的建设周期。

“我国多个卫星星座正加速组网建设,有了可批量化‘造星’的卫星智能生产线,才能满足快速组网对产能的庞大需求,同时降低卫星生产成本。”4月13日,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主任邹广宝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率先实现卫星生产从单颗走向批量化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记者看到,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现场一片繁忙。

自动抓取、视觉定位、力学感知,短短几秒钟,单机设备就被放置到指定位置,准备进行下一步的安装。

“几万个卫星零部件可根据指令自动入库、配送,从而实现智能化管控。目前,生产线已完成包括‘天目一号’星座在内的数十颗卫星的生产。”智能制造事业部调度人员易明介绍。

能够使用自动化产线进行卫星量产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由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打造,既能满足单颗、小批量卫星的研制生产,也可满足大批量的小卫星生产。

目前,生产线具备年产240颗(双班制)1吨以下小卫星的批产配置能力,可实现60颗卫星零部件、60颗卫星整星存储的仓储能力,以及自动化率不低于95%的物流配送能力,生产过程中可实现质量数据100%采集,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生产任务下达后,零部件库会自动将生产所需物料出库,并通过自动导向车转运至相应智能生产工位,依次完成舱板部装、整星总装以及综合测试、载荷测试等一系列测试和试验,产品生产合格后下线入库,等待后续任务。”易明介绍。

未来太空资源是战略稀缺资源,随着5G与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我国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正加速落地。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中,卫星规模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

“卫星需求旺盛,生产线经过多次迭代优化,可通过多品种变批量生产模式,快速响应并服务于卫星批量生产,单星研制和批量生产两种模式切换的调试周期,小卫星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单星周期缩短80%以上。”易明说。

星座计划带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

“卫星是极其复杂的航天器,涉及卫星本体、电源系统、卫星载荷等数十项单机产品配套,产品技术跨度极大,大多由专业厂家研制。作为卫星研制总体单位,在卫星配套产品方面,总体部产业带动能力极强。”邹广宝说。

去年7月,空间工程总体部宣布正式启动“楚天”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建设,规模组网将达516颗卫星,目前已完成首发试验星研制。

“星座计划带动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发展。产业链上游,卫星研制涉及的原材料、单机产品,以及卫星发射所需的火箭,都会因为星座建设得到极大需求带动;产业链中游,卫星批量化发射入轨组成星座后,将面临复杂程度远超传统单个卫星的测控要求,进而带动卫星测运控厂家发展和卫星地面站建设。星座建成后的应用,离不开终端厂商研制和推广更多类型的卫星接收终端;卫星星座产生的海量数据,将为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卫星应用注入变革新动能。”邹广宝说。

武汉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锚定“中国航天第三极”发展目标,聚焦打造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聚区。截至目前,基地入驻产业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近160亿元。

随着火箭、卫星、磁电、行云等四大主体产业园建成投产,湖北在我国率先形成在同一个基地内实现卫星、火箭、应用“齐聚”的格局,并正统筹推进航天电子产业园、信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产业港创业园、航天大数据科创中心建设。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离不开材料、电子、机械、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支持。湖北不仅产业种类齐全,且材料、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等产业在全国走在前列。湖北可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人才等优势,吸引更多前沿、创新型企业落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邹广宝说。

政企双向奔赴争取市场青睐

根据行业机构数据,2015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增长迅速,2017年至2024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到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的规模将达2.8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被纳入新质生产力的范畴,这意味着商业航天在价值创造和创新效能上,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选择,也是商业航天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邹广宝说。

重视商业航天,表现出国家对未来太空经济的信心和决心。经过多年发展,商业航天呈现出发展潜力大、市场规模广、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具有良好广阔的发展前景。

邹广宝认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商业航天可有效推动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网络布局,带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技术迭代快、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商业航天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2022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的决策部署,将航天产业作为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提出建设国家航天产业先行区目标。

航天产业存在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大、风险因素多、投资回报慢等痛点。

“商业航天要成为新增长引擎,需要政企同心、双向奔赴。企业自身需要降低研制成本,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提高运营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商业航天产业竞争中赢得市场青睐。政府在国有资本投入、税收优惠、数据管理、卫星运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在卫星研制基础设施、商业航天发射场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加快建设速度。”邹广宝建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十万铁塔基站赋能重庆数字化转型... 7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 7月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丘成桐、姚期智等4位菲尔兹奖得主、3...
海南自研自产品牌电脑将于本月下...   原题:海南自研自产品牌电脑将于本月下线   将填补我省自主创新计算机整机研发制造领域空白   海...
氮化镓赋能人形机器人:小体积大... 在人形机器人即将步入量产新时代的背景下,氮化镓(GaN)半导体正以其卓越的性能,加速这一高科技产品从...
新北洋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新北洋(002376)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薄...
鑫博创工贸取得用于LED灯具加... 金融界2025年7月1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福州鑫博创工贸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用于...
中核集团重大突破:成功产出第一... 来源:人民网 本报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谷业凯)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12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
出版融合数纽中心揭牌!上海数交... 7月11日下午,上海数据交易所出版融合数纽中心揭牌,汇聚行业龙头、出版单位及专业服务机构代表,共促出...
马斯克借火箭公司发展AI:Sp... 马斯克 讯 北京时间7月13日,据《华尔街日报》独家报道,据知情投资者透露,埃隆·马斯克(Elon ...
AI文艺复兴:一场由大脚怪引发... 文 | 策看世界 “文艺复兴”这个词在1855年为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
“自己投资自己” SpaceX... 央视记者当地时间7月12日获悉,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已同意向...
恒力化纤取得一种卷绕机拨叉专利... 金融界2025年7月1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卷...
伟锋电器取得蒸发器支撑件专利,... 金融界2025年7月1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佛山市顺德区伟锋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
盐南高新区未来产业“数箭齐发” □ 本报记者 华钰 通讯员 金兴晨 骑上氢能自行车零碳出行、戴上VR头显在4平方米空间开启埃及金字塔...
关注!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 7月12日,以“共筑绿色算力大生态、共创人工智能新未来”为主题的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在呼...
IXDC专访 | 小米用户体验... “我们的团队深受小米企业文化真诚和热爱的影响,我们的使命是为了全球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和美好的产品体验...
高通新款可穿戴芯片SW6100... 近期,Wear OS智能手表市场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自2022年高通推出骁...
重大突破!首个!内蒙古产出首桶... 7月12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顺利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标志着我...
丹阳睿新取得多功能气瓶滚匀机专... 金融界2025年7月1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丹阳睿新气体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
原创 木... 木星是气态行星,没有固体地表,照理说小行星撞上去应该像砸进一团云雾——直接穿透、继续往里掉才对。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