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鲜花”首次大规模售出,有什么神奇之处?且看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创始人
2024-04-11 11:38:06
0

原标题:“太空鲜花”首次大规模售出,有什么神奇之处?且看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近日,太空育种鲜花入驻中国电商平台,首批上线的有山丹丹、月季、康乃馨等品种,这也是国内太空育种鲜花首次大规模面市。植物在外层空间的生长,一直是科学界非常感兴趣的课题。一粒种子被带入太空,再回到地球,会经历怎样的历程?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家掌握的技术,“太空育种”有哪些神奇之处?

种子进入“超级实验室”

都说种菜、种花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赋,种养一盆太空育种的鲜花,将是怎样的体验?

首批上线的太空育种鲜花,以山丹丹为例,它原本在陕西延安一带种植,适应15℃—30℃之间的温度,而经过太空育种培育出来的“延丹1号”,耐高温和低温,即使零下30℃也能正常过冬。一个冬天不见水也能开花,在酸碱性土壤中都可种植。

再比如超市里售卖的“太空番茄”“太空西瓜”,它们不是来自外太空的植物,而是土生土长的地球种子。只是被送往太空接受宇宙射线照射,再随着卫星或飞船返回地球,在地面进行杂交和筛选。

这项神奇的技术被称为“太空育种”,也叫“航天育种”。通俗地说,就是种子被宇航员带入太空,经历一段太空环境后,再返回地球进行培育。这是一种将辐射、宇航、育种和遗传等学科综合起来的高新技术。

2021年,嫦娥五号搭载的太空稻种在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室开始萌芽。

在国内外农业育种过程中,辐射育种十分常见。对种子来说,太空就是一个超级实验室,是提供辐射的绝佳场所,因为它具备了微重力、弱地磁、强辐射、高真空、极洁净、超低温等极端条件,在这个环境中引起植物基因变异的概率更高、程度更彻底、周期更短,因此太空育种的鲜花花期更长、花朵更鲜艳,而育种后的蔬菜更加高产优质,口感也更好。

种子的“太空之旅”是伴随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实现的。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国家拥有返回式卫星技术。

第一批进入太空的生物体是1946年7月由美国发射的,具体的物品是“特别开发的种子”,但是样品没有回收。所以真正的太空育种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1966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专用生物卫星,开始在上面搭载植物和植物种子。后来,又利用其他航天器搭载了燕麦、小麦、扁豆、松树等植物的种子、幼苗,进行研究实验。

中国的太空育种始于1987年。当年8月,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精挑细选的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顺利完成首次“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后,它们经过杂交培育,诞生了大豆“铁丰18”、棉花“鲁棉1号”等一批获得国家发明奖的优良新品种。

我国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培育了700多个太空育种新品种,不仅有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农作物品种,还有林草花卉、中草药等新品种。

不是所有种子都能完成使命

一颗种子要完成太空育种的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种子要经过层层筛选,而且还带了几分“开盲盒”的幸运色彩。

什么样的种子才会被带入太空?比如,神舟六号携带秋海棠、苦苣苔和灯盏花等植物种子,神舟七号搭载80多个品种的蔬菜种子,神舟八号携带红豆杉、橄榄等种子,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则分别携带云南普洱茶种子和人参种子等。

载人航天工程的载荷资源十分珍贵,种子要经过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标准严苛的筛选,只有果实饱满、活力好且遗传稳定性高的种子,才可能随宇航员一同在太空“出差”。

即使进入太空,能顺利完成基因突变的种子比例可能不到10%。在科学家看来,航天诱变和“开盲盒”有几分相似。

因为一些种子在宇宙环境里并不会发生变化,或者发生的变化毫无意义或只产生倒退的变化(结果实率降低、甜分流失、成熟期延长等)。种子在诱变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哪部分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这其中存在极大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

所以,进入太空的种子,只有发生良性基因改变的才能被留下,成为“天选之种”。它们再被送往全国各地多个生态区进行筛选、繁殖、培育,成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最终进入市场和餐桌。整个过程需耗时6年至8年。

“来自星星的玫瑰”开花了。

实验证明,并不是所有植物都适合太空育种。以发芽率来说,小麦、玉米、棉花、向日葵、大豆、黄瓜和番茄等是有所突破的,其种子经过太空辐射后,活力和发芽率都有所提高。而水稻、豌豆、青椒等种子和未上过太空的种子相比没有多大差异。

科学家发现,经过太空历练的种子,其发芽率、作物产量、抗病性、抗虫性、养分含量以及植物花朵的颜色、高矮等性状都会发生改变。但这样的变化并没有规律可循。据统计,对人类有益的突变约占3‰。

如今,全国多个省市都有太空育种蔬菜销售市场。经国家相关机构检测,太空育种蔬菜比普通蔬菜的营养含量高30%左右,所以价格也较普通蔬菜略贵。

变了模样的太空蔬果安全吗

地面上普通的番茄、黄瓜、青椒种子,去太空转悠一圈,回到地球便变换了模样。对于太空育种的蔬菜、水果,有人担心安全问题,这些东西可以放心食用吗?

从原理上来看,太空育种和常规诱变育种一样,都是植物自身的基因组序列发生改变,没有增加任何放射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认定航天育种产品是安全的。

经过太空育种的番茄仍然是番茄,大豆还是大豆,并没有外来生物基因导入与整合,其物种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这就好比,DNA的基因排列是“1、2、3、4”,经过太空育种后的基因排列是“1、4、3、2”,只是排序发生变化。

“太空南瓜”的个头比普通南瓜大出很多。(图片来源:)

从实际培育情况来看,经过太空育种的蔬果,味道、口感和营养都比普通蔬果更好。比如,太空黄瓜除了个头比普通黄瓜要大,味道更加鲜嫩多汁;太空小番茄比普通番茄的含糖量更高,吃起来更香甜;太空紫薯更加甜糯,还有水果的清香;太空土豆的外皮呈黑色,内里是紫色,富含花青素,有美容保健的作用等。

中国对太空育种展开研究已有30多年。2006年9月,我国发射了首颗航天育种专业卫星——“实践八号”,这意味着我国的农作物种子第一次拥有了太空专属“座驾”。“实践八号”搭载了粮、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类、152个品种、2000多份种子等,推动我国太空育种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中国空间站已经全面建成,将会有更多的种子进入“太空之旅”,也会诞生更多优良的新品种。种子寄托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期待它们在太空遨游后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变化。

(上观新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用... 最近这段时间,国内从北到南的许多省市,都迎来了一轮惊人的夏季高温。当室外气温动辄突破40摄氏度,许多...
南 玻A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南 玻A(000012)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维沃申请耳机组件专利,公开一种... 金融界2025年7月10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耳机组件”...
焓之悦申请管端加工设备专利,加...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河南焓之悦新材料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管端加工...
石家庄市液压取得零泄漏球阀专利...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石家庄市液压有限责任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零泄...
深圳上半年新增50多条无人机物...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NO.1 深圳上半年新增50多条无人机物流航线 据深圳新闻网7月1...
微软宣传AI带来成本节省 称3... 微软公司热衷于向员工展示人工智能正在如何改变自己的工作场所,尽管与此同时该公司裁掉了数千名员工。 据...
荣耀申请人脸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 金融界2025年7月10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人脸识别方...
为什么说S2B2B是未来十年产...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产业互联网正从概念阶段迈向深度实践期。传统B2B模式因信息孤岛、协同效...
Google Cloud正式推... Google Cloud托管式Lustre现已正式上线,该服务基于DDN的EXAScaler软件构建...
1935.3克月球样品,首次揭... 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系列研究成果,四项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这波体验酷啊!他们都说“超过瘾... “知行虎门”第二天 有哪些精彩节目? 孩子们都有哪些收获? 一起来瞧瞧~ 航天飞行体验 在水濂小镇...
十篇齐发!《细胞》首次为中国脑... 7月10日深夜,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卓越技术创新中心领衔,我国科学家联合发布了10项重要成果,论...
Grok4成“宇宙最强模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实习生郑子涵 北京报道 虽然马斯克本人一脸疲态,但他亲自坐镇,给Grok...
关键部件全部国产化!全球单机功... 10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宣布,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
贴地飞行!时速600公里超导电... 7月8日至11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行,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同期举...
大屏化与AI驱动TV高端化浪潮 近日,在京东方投资者日活动中,京东方代表与行业伙伴、专家围绕TV高端化趋势以及LCD在多种显示技术中...
福建夫妻干出超级独角兽:用无人... 作者 | 铅笔道 松格 矿区内,无人驾驶矿卡已整齐排列,随着指令下达,这些矿卡缓缓启动,按照预设路线...
周红波: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将... 文/翁炫 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纳米科技城的汉纳实验室里,周红波拿着一小块黑色薄膜自豪地说:“我们把概...
Grok 4号称“全球最强AI... 「这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 尽管比原定发布会时间推迟了近一个小时,但在今天中午(北京时间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