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SU7上市发售后,引起了市场和舆论的高度关注。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定金退款问题,暴露了一些成年人的耍赖心态。3月29日,一些消费者在维权平台上投诉称无法退定金,此话题多次冲上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
针对“定金不退”问题,小米进行了回应。据公司表示,他们为用户提供了7天犹豫期,并提供了主动锁定配置的选择。然而,一些消费者提出,自己是误触了主动锁定,导致无法退定金。在网上投诉的用户看来,他们“意外”提前锁单,也没有二次提示,因此无法退定金。
对于这一问题,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小米汽车设置的关于定金退换的方式并未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小米已经尽到了提醒和告知的义务,消费者在确认和思考后进行了订单锁定,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经营者义务的规定。然而,一些消费者可能确实在没有完全决定购买之前,就进行了订单锁定。
不管是误触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订单锁定,这一事件都引发了对消费者行为的反思。在网络购物时代,理性购物变得尤为重要。每一次点击都可能是一份承诺,每一次确认都可能是责任的开始。因此,消费者在进行购物决策时,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确认步骤,不轻易进行订单锁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困扰。
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面对购物行为,不能因为一时冲动或者误操作而推卸责任。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也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提示和告知,确保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每一项购物决策的后果,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小米汽车定金退款事件暴露了一些成年人的耍赖心态,引发了对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责任的思考和反思。只有在双方都能够充分理性地对待购物行为,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消费者信任关系,推动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