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互联网的浪潮正在重塑舆论场。用人工智能写评论,具有写作效率高、表达方式活、数据能力强等优势。面对机遇与挑战,评论写作既要坚守思想内核,又要突破形式桎梏,在守正创新中寻找突围路径。
用“深度思考”破“信息茧房”。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让受众陷入观点同质化困境,评论的一个重要价值正在于打破这种封闭性,这是人工智能依赖数据拼接难以实现的“思想穿透力”。用“情感共鸣”补“技术冰冷”。好的评论既能“讲道理”,也能“通人心”,而人工智能恰恰缺乏人类独有的温情。用“跨界融合”拓“传播边界”。智能互联网时代的评论,不再局限于文字载体,而是走向“全媒体融合”,评论的形式和内容会发生一些还无法预料的嬗变,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评论工作的“助手”,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细腻感知。当评论工作者既能驾驭新技术、适应新场景,又能坚守角色定位、保持人文温度,便能让观点的力量穿越技术更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05 版)
人民网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赵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