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消息,量子计算公司IonQ CEO Niccolòde Masi 近日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27年推出搭载10,000个qubit(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芯片,届时将彻底“淘汰”英伟达(NVIDIA)的Blackwell 构架GPU。他强调,即便传统GPU 拥有“整个宇宙的时间”来计算,仍无法触及量子计算机可解决的问题规模。
Niccolòde Masi 指出,IonQ通过收购英国Oxford Ionics已加速了其技术进程,预计2027年前就能把IonQ的量子处理器扩展到上万qubit等级。他认为,随着量子逻辑栅极的成熟与误差修正机制的突破,传统架构的GPU在某些关键应用(化学模拟、密码学、最佳化)将显得过时。
IonQ 公司由Chris Monroe和Jungsang Kim于 2015 年创立。他们获得了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提供的 200 万美元种子资金,并获得了马里兰大学和杜克大学的核心技术授权,目标是将离子阱(Ion Trap)量子计算从实验室推向市场。
IonQ 的量子芯片采用“离子阱”架构,与IBM、Google 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不同,无需极低温环境,而是通过电磁场将带电粒子(离子)限制在真空中作为qubit,使它们不与装置表面接触,从而维持其量子态的量子计算机。这种设计相干时间较长、计算误差较低,被视为更稳定的技术路线。
在公司成立之后的三年里,IonQ 又从 GV、亚马逊网络服务和 NEA 筹集了 2000 万美元,并建造了两台全球最精确的量子计算机。
2019 年,IonQ 在由三星和穆巴达拉领投的一轮融资中又筹集了 5500 万美元,并宣布与微软和亚马逊网络服务合作,通过云端提供其量子计算机。
2020 年和 2021 年,IonQ 构建了更多代高性能量子硬件,将Google Cloud Marketplace添加到我们的云合作伙伴名单中,并宣布与领先的学术和商业机构建立一系列合作和业务伙伴关系。
2021年10月1日,IonQ以IONQ股票代码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纯量子计算公司。
与目前的AI GPU相比,量子芯片的硬件成本仍相对高昂。即便是不需要低温超导的IonQ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机方案,也依然需要真空腔体、激光与专用控制系统。即便IonQ 的qubit 数目和计算能力可持续提升,但在软件生态与云端整合上,距离英伟达GPU生态还有很大差距。 CSP(云端服务供应商)如AWS、Azure 虽已整合IonQ 的服务,但大多数用例仍停留在研究与验证阶段,离AI 模型训练等主流商业应用仍有一段距离。
业界观察人士认为,IonQ 的蓝图虽雄心勃勃,但短期内可行性不高。量子芯片尚未达到成熟商业规模,而CSP机房运算需求正走向更高速、更稳定的方向,尤其是2026年光通讯技术大规模导入AI服务器,大幅提升传统GPU的连接效率。再加上英伟达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架构GPU,持续压缩竞争者空间,因此IonQ 要想在短期内取代Blackwell,仍显得遥不可及。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