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卖60万的机器人,今天只要3万9。”
北京亦庄一家科技公司的车间里,穿着工装的老李盯着手机屏幕喃喃自语。
他刚收到宇树科技H1机器人的最新报价。
相比两年前,价格跌去了整整93%。
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优必选生产线还在忙碌着。
今年的订单增加了不少,但价格却低到难以想象。
如今,Walker人形机器人不到30万。
这不是智能手机降价,不是电动车清库存。
而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发生的惊天逆转。
实验室里的“天价玩具”,开始走进车间、商店甚至家庭。
人形机器人进入“3万元时代”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成了行业分水岭。
宇树科技展台上,一台25公斤级人形机器人R1正在表演后空翻。
围观人群举起手机疯狂拍摄,展板上显示价格只要3.99万元。
这个价格,相当于一台中档电动车,甚至不如某些旗舰手机。
“去年同规格产品还要卖到65万。”一位业内人士感叹。
“这已经不是腰斩,是脚踝斩了。”
价格崩塌来得又快又猛:
·优必选Walker的全尺寸机型,从598.8万降至29.9万,降幅95%。
·松延动力N2轻型机型,同样定价3.99万。
·特斯拉放话,Optimus未来成本将控制在7万元以内。
“标准化时代真的来了。”一位参展商,指着展馆内二十多款人形机器人说。
“去年还都是概念机,今年全部标价发售。”
价格暴跌背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技术突围。
“关键不是做便宜,而是用新技术定义成本结构。”逐际动力创始人张巍透露。
他们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LimX Oli定价15.8万,却实现了100%国产化。
这是芯片和算法的双重革命。
英伟达Jetson AGX THOR芯片,提供了算力。
这让机器人能同时处理视觉识别、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
越疆科技推出的DOBOT Atom,采用“双脑协同”架构。
一个大脑控制运动,一个处理任务决策,实现了毫米级操作精度。
这是大模型重构的应用场景。
银河通用机器人的GroceryVLA模型,让机器人执行“把货架上第三排的可乐拿下来”的模糊指令。
自变量科技的WALL-A机器人,更是实现了从家务劳动到工业组装的场景迁移。
“以前是靠预编程,现在是真的理解。”银河通用工程师解释道。
万台交付背后的降本密码
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魔法原子计划从2025年的400台,扩大到2026年的千台规模。
智元机器人已经实现千台下线;优必选在2027年,实现万台级交付。
除了技术国产化,让成本降低,量产化也是成本控制的一关。
从设计上优化,逐际动力自研算法硬件,提高能力降低成本。
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直接和汽车团队对接,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们从汽车行业,挖来整个供应链团队。”一位厂商透露。
“用汽车电子的标准,生产机器人关节,成本直接降了80%。”
最核心的关节模组,从5万元一路降到500元。
伺服电机成本,从万元级降到百元级。
曾经占成本大头的谐波减速器,价格降了三分之二。
以前必须进口,现在绿的谐波等国内企业已经突破技术,完全国产化。
价格暴跌,打开了应用的大门。
比亚迪工厂,Walker S2正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搬物料,24小时不间断工作。
医药仓库,机器人正准确分拣药品,误差率低于0.01%。
上海一家便利店裡,配备千寻位置北斗定位背包的机器人正在补货。
7×24小时工作,动态厘米级定位,让它能准确找到每一件商品的位置。
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量子2号轮式双臂机器人正在收拾餐桌。
同一套硬件系统,白天在实验室做组装测试,晚上回家还能帮忙做家务。
“从封闭场景到开放场景的跨越,比我们预想的更快。”优必选技术负责人表示。
价格战只是开始,真正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帷幕。
多数厂商仍处于亏本卖硬件阶段。
“3.99万的定价,毛利勉强为正。”松延动力销售总监坦言,“但我们更看重市场占有率。”
高精度丝杠、力矩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国产替代品良率只有60%,而进口产品达到95%。
这是下一步需要攻克的堡垒。
这是一场全球竞争,中国厂商开始出海掘金。
越疆科技向日本交付了首批分拣机器人。
乐聚机器人凭借5G-A远程操控技术,拿下欧洲订单。
五年前,一台人形机器人还标价数百万元,足以在北上广深换一套房。
而今,价格跌落为一辆家用轿车。
甚至有人戏称,现在买机器人,比请个月嫂还便宜。
当价格跳水成为常态,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新的拐点。
或许,它重新定义了劳动本身。
人形机器人走进服装厂流水线,四足机器人为视障人士引路,轮式机器人与顾客谈笑风生。
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工具的重新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