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8年多的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明显进展,体系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外界看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底是什么、做了什么事,又有哪些硬核的科创装置和重磅的科技成果,多少还是有点陌生和带有“神秘感”。
如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加快向产业、向市场“敞开大门”。
8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能力白皮书(2025年度)》编制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平台建设进展等情况。《白皮书》共梳理科学中心相关创新单元(装置、机构、平台)可对外提供的科技服务341项,详细介绍了7个大科学装置、6个高能级研究机构、18个平台的基本情况、实验条件建设情况和对外服务能力。
“展示应用、搭建桥梁、促进合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总结了《白皮书》三大作用。
当前安徽正在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这里的“策源”,是一种创新的引领,更是一种要素的汇聚。这就要求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动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深度探索开放式创新。其中,被视作“大国重器”的大科学装置,向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放,无疑是迈出了一大步。
从去年以来多次举办成果推介会,到如今发布《白皮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动对接“政产学研金服用”,让大科学装置敞开大门、寻求合作,就是将科技创新的策源探索进行到底的全新实践。
“大科学装置向企业开放”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什么要编制《白皮书》?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解释,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展示科学中心各创新单元的科技服务能力;二是搭建科学中心优质创新成果与安徽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三是推动相关高校、企业与科学中心创新单位密切合作。
概括来说,展示、搭桥、对接是核心目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开放。
据了解,《白皮书》共梳理科学中心相关创新单元(装置、机构、平台)可对外提供的科技服务341项,包括材料结构分析、气液成分分析、多模态多尺度脑成像、实验动物定制、药物筛选、存算一体信息技术服务、多语种智能语音服务、卫星数据处理、芯片封装与测试、精密加工制造等,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未来网络、新材料、新能源等25个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白皮书》将通过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同步发布,方便用户、机构获取。
开放后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下一步有什么新动作?
“将紧扣‘科研资源富集’向‘科技服务优质’升级的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生态营造为抓手,出台大科学装置支持管理办法,制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共享工作指引》,常态化举办科学中心创新沙龙、成果推介会等活动。”刘文峰介绍。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即将出台的大科学装置支持管理办法,大科学装置将更多面向企业用户开放。
刘文峰表示,将支持引导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论证、建设、运维和使用,推动大科学装置更多向产业用户开放,加强向民营企业开放,支持大科学装置用好长期积累的海量实验数据,为产业和企业用户提供高质量数据服务。
与此同时,大科学装置、高能级研究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创新单元,在建设需求、仪器设备、研发平台、科技服务能力、可转化成果等方面将向社会开放,吸引企业、社会资本等参与建设或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
“用好先进光源这个产业‘利器’”
在人们心中,“高大上”的大科学装置主要是聚焦科技前沿、支撑基础研究的,那么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直接促进作用?
“大科学装置是‘国之重器’,也是产业创新的‘利器’。”
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李良彬形象地说。
以同步辐射光源大科学装置为例,世界科技领军企业如美孚、辉瑞、阿斯麦、宝洁、联合利华等都曾利用同步辐射研发产品。英国Diamond光源服务的企业超过180家,创立的企业超过25家。美国Berkeley实验室的ALS光源支撑创立了60家公司。日本丰田公司甚至还在Spring-8光源投资建设了企业专用实验线站,支撑锂电池、催化剂、新材料等产品研发。
我国同步辐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建成和在建的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北京高能光源和合肥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将极大地加速产业创新。国内企业已开始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研发产品,依托上海光源中国石化投资建设了多个专用实验线站,服务催化剂、材料和采油等领域创新。
然而,产业界不熟悉同步辐射技术,同步辐射团队不了解产业需求,大科学装置就难以服务好产业创新。因此,架起同步辐射与产业创新之间的桥梁成为创新的必由之路。
为此,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已服务企业近100家,签订了4家校企联合实验室和近300项研发合同,突破了PVA光学膜等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依托同步辐射开发核心技术,已经成功孵化了中科光栅、中科优材、中科焓能等6家企业,覆盖光栅、光学膜、新能源等领域,多项技术待转化。另外,依托大科学装置和校企联合创新平台,培养产业创新人才,以人才“带土移植”模式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我们建设‘好用’的先进光源,打造好产业创新的‘利器’,欢迎产业界来用好这把‘利器’,让先进光源照亮产业创新。”李良彬表示。
“一套全流程的算力服务”
大家都知道,人工智能大模型需要海量的算力进行训练和迭代,算力基础设施就成为决定AI是否足够智能的关键。
作为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正突破传统算力服务的“资源供给”局限,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AI产业生态。
“我们正构建‘通算+超算+智算+量算’四算融合算力体系。”合肥市大数据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屠冉说,该中心首创集通用计算、超级计算、人工智能计算、量子计算于一体的异构算力平台,实现四类算力的统一调度与协同优化,推动多元算力互联互通,提升计算效率,为AI产业生态提供新型算力范式。
在算力服务方面,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提供国产算力生态从底层硬件算力供给到上层场景应用方案验证的全流程服务。集聚华为、海光、寒武纪、思元、曦云等各类国产芯片厂商的技术支撑团队,构建本地化FAE(现场应用工程师)技术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栈国产化算力适配的小规模算子研发、训推框架适配、底层服务能力调用支持服务。联动OSCHINA、启智AI开源社区等国内头部社区,定期组织面向开发者的技术交流活动,同时面向高校提供免费算力资源,依托免费算力+场景练手机会,打造合肥AI开发人才培养计划,集聚开发者,赋能开发者、培养开发者。
为了破解算力不够用的问题,合肥先进算力中心构建以合肥“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为核心,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算力池,与全国八大节点、中国超算互联网、中国算力网等全国性基础资源互联互通,优化算力资源的配置,纳管全国算力20000P,实现北京、芜湖、贵阳等全国各地算力资源有效供给。
无论是大科学装置还是AI时代算力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都体现了关键科创基础设施与底层平台建设运营上的开放创新理念。
而这种开放,无疑有利于更加广泛地调动创新人才、汇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上探索一条更加行之有效的“安徽路径”。(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