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参数校准完成,系统响应速度提升15%!”日前,在山东港口烟台港的自动化码头控制室内,电气工程师王磊兴奋地记录下新一代智能吊装系统的最新调试数据。这个由劳模创新工作室自主研发的系统,不仅让集装箱装卸效率提升了40%,能耗更是降低了25%。王磊的成长轨迹,正是烟台市总工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烟台市总聚焦产业工人成长全周期,创新构建“定向化、全域化、一贯化”三位一体培育模式,形成覆盖重点产业、贯穿职业发展全周期的工匠培养体系。目前,全市已培育全国行业大工匠6名、齐鲁大工匠9名、各级工匠1.2万余名。
“三位一体”培育体系破解成长瓶颈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烟台市总创新实施“班组建设塔基工程”。截至目前,市总通过竞赛带动基层工会开展技术比武1.1万余场,吸引42.7万名职工参与,其中2.9万名职工通过竞赛获得技术等级提升。
“过去技术工人晋升就一条职称评审的路,现在工会给我们搭建了立体化成长平台。”东方电子集团高级技师王建军说。烟台市总联合高校和企业建成44家工匠学院,其中2家入选首批省级工匠学院,建立58个产业学院、31家产教融合企业和32个产教联合体,组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6个产教联盟。
为进一步提升培育质量,烟台市总首批聘任王进、冯新岩2名“大国工匠”为特聘专家,建立“大国工匠-地方工匠”传帮带机制。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通过外聘方式,吸引300多名上下游企业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加入,构建起跨企业的创新“智库”体系。
此外,烟台市总坚持“一地一策”原则,突出县域特色,指导各区市结合当地产业布局,量身打造育才举措。2024年,莱州市、海阳市分别在黄金精深加工产业链、清洁能源产业链培育出“齐鲁大工匠”,芝罘区在餐饮行业培育出1名“山东手造大工匠”。
数字化平台赋能竞赛体系升级
数字化平台建设是烟台“产改”工作的一大亮点。今年,烟台市总重点打造“劳动竞赛全域管理云平台”,实现竞赛立项审批、过程管理、结果评估全流程数字化,半小时即可完成从竞赛立项到组赛全流程。
去年以来,该平台带动基层工会开展技术比武1.1万余场,吸引42.7万名职工参与,其中2.9万名职工通过竞赛获得了技术等级提升。据了解,该平台还整合全市58个产业学院资源,为不同企业匹配适宜的竞赛项目。
与此同时,烟台市总首创开展AI安全竞赛。全省首家通过AI生成隐患图片,职工在工厂车间、仓库、建筑工地、物流运输地等常见场所虚拟场景中,比拼隐患排查水平,寓教于乐提升安全技能。建立“即时”隐患题库,以专家编写的静态题库为基础,竞赛过程中由劳模工匠、一线职工根据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最新隐患,自主提供隐患排查点,实现静态题库与动态题库相结合,题库内容即时更新。
创新联盟释放链式效应
万华化学集团联动上下游12家企业开展“MDI绿色生产工艺”技术比武,研发成果使能耗降低18%;莱阳市绿色食品产业联盟攻克“低温杀菌技术”,使果蔬汁保质期延长至12个月……近年来,烟台市总瞄准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建立全省首家地市级职工创新创效服务基地和大企业创新创效联盟,探索成立“跨产业、跨企业、跨工种”职工创新联盟。
据悉,今年烟台市已建立16条产业链工匠培育明细表,81家基层单位参与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8月13日,烟台市总“益企有我”小程序试运行。线上由企业通过小程序发布需要解决的问题,平台根据上下游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咨询、产品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服务。线下分别由烟台市竞赛办公室、大企业联盟和基层工会牵头,分产业分赛道开展创新竞赛,通过跨域合作平台让创新竞赛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数字化改革让竞赛资源流动更高效,今年已孵化专利技术127项,创新成果数量明显增长。”烟台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海涛介绍。
据了解,去年以来,烟台共完成跨域技术革新近20万项,创效10多亿元;累计培育省市级全员创新企业68家、创新工作室178家;21项成果入选全省职工创新创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