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在线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肺移植到脑死亡人体的亚临床试验成果。作为该研究的重要参与方,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奥格”)首席科学家潘登科团队为此次试验提供了关键的基因编辑猪供体,使异种肺移植领域的发展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此次试验中,研究团队将经过6个基因编辑(GTKO/β4GalNT2KO/CMAHKO/CD55/CD46/TBM)的猪肺,移植到一名因脑出血导致脑死亡的39岁男性体内。在连续216小时(9天)的监测期内,移植肺始终保持存活和功能,未出现超急性排斥反应或感染迹象,验证了基因编辑猪在人体肺移植的早期有效性。
基因编辑猪肺成功移植人体
为全球异种移植领域提供“中国经验”
据介绍,一年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何建行率领的研究团队,将一只经过基因编辑的巴马香猪的左肺移植到一名脑死亡者体内,模拟临床常见的单肺移植手术。
中科奥格作为国内领先的异种器官移植技术研发企业,承担了基因编辑猪的培育与制备工作。公司通过CRISPR-Cas9技术精准敲除引发人体免疫排斥的猪源性抗原基因(GGTA1、β4GALNT2、CMAH),同时插入有助于异种移植相容性的人源基因(CD55、CD46、TBM),成功构建了适用于异种移植的猪模型。
手术后,相关呼吸、血液、影像等监测数据显示,移植肺维持通气与气体交换功能长达9天,期间未发生超急性排异反应,同步病原学监测也未发现活跃感染迹象。这标志着相关技术突破为解决临床器官短缺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显示出我国在异种肺移植领域的研究跻身国际前沿。
“此次试验首次证实了基因编辑猪肺在人体环境中维持功能的可行性。中科奥格将继续深化基因编辑技术与移植方案的创新,推动异种器官移植早日造福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潘登科告诉记者,这是2025年中科奥格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及子刊发布的第三篇重量级论文,为全球异种移植领域提供了“中国经验”。
“目前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日益增大,异种器官移植被认为有望解决供体短缺的困境。”在何建行教授看来,这项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异种肺移植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他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基因编辑策略与抗排异治疗方案,延长移植器官存活及功能维持时间,并将团队自主研发的无管技术应用于异种肺移植试验中,以减少机械通气对供体肺的损伤,推动异种肺移植向临床应用转化。
取得多项技术突破
推动异种移植技术临床转化进程
将动物器官移植给人类的异种器官移植,是当今全球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国际专家高度评价本次研究成果。据了解,此前的异种器官移植试验限于肾脏、心脏和肝脏,而肺的生理平衡微妙,它接受大量血流,并与外界空气接触,因此在异种移植中尤为困难。
潘登科介绍,移植后24小时内出现的类似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的严重水肿,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术后第3天和第6天观察到的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在第9天出现部分恢复。这些发现为优化免疫抑制方案、提升移植长期效果提供了关键临床依据。该项研究也强调,肺部广泛的毛细血管网络,使其极易发生微血管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基因改造来改善结果。
在异种移植领域,中国科学家走在了世界前沿。今年7月30日,中科奥格与西京医院合作的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到脑死亡受者的研究成果在《自然·医学》发表,潘登科为论文并列通讯作者,该研究填补了异种肝移植免疫机制的空白。
就在8月24日,中科奥格还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四基因编辑供体猪在异种肾移植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接受猪肾移植的猕猴,术后已健康存活超300天,创造了亚洲纪录。目前该猕猴各项生理指标稳定,有望成为中国首例异种肾移植存活超过1年的动物模型,标志着我国异种移植技术向临床转化迈出关键一步。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图据中科奥格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