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下,内蒙古以“起跑就领先”的魄力,按下科技“突围”快进键,锚定稀土、储能、氢能、乳业、空天计量等战略领域,以“非常之举”在重点点位上精准落子,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与“最大增量”。
这里既有“工业维生素”稀土的“精密蜕变”,也有绿电储能的“绿色革命”,更有空天技术的“高度突破”……每一个点位“突围”都在寻找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为此,我们特开设“突围进行时”专栏,将目光对准这些滚烫的创新现场,记录“卡脖子”技术突破的艰辛,见证新质生产力破茧的喜悦,倾听科研人员勇立潮头的心声,共同书写北疆大地向新质生产力进军的生动篇章。
从手机到汽车,从无人机到储能电站,电池技术的发展既直接关乎我们生活的便利程度,也划定了产业进化的边界。
一直以来,动力电池都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是新造车生产中最关键的一环。其中,全固态电池凭借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远超锂离子电池的多重优势,被视作“动力电池未来的终极形态”。
“全固态锂电池虽听起来十分理想,但实际研发中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电池正极内部的不同材料在化学和物理性质上难以实现完美匹配,由此产生多种界面问题,进而影响电池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传统固态电池存在两大“缺陷”,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界面接触效果欠佳,导致锂离子传输效率不足液态电池1/3;其次,在充放电过程中,锂枝晶容易穿透电解质,进而引发储能系统短路起火。
2025年,自治区科技厅启动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点位专项,华能伊敏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内蒙古工业大学等8家区内外单位共同实施“高安全长寿命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其储能应用研究”项目,针对全固态储能锂电池全产业链的技术难点与痛点,开展高安全长寿命固态储能锂电池关键材料、电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该项目通过宽温域高可靠固态电池储能系统与电力调频技术开发、固态储能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及安全风险研究,最终实现高安全长寿命固态储能锂电池和系统产品在火-储一体化工程中的示范应用。项目成果将突破储能领域全固态电池的技术难题,大幅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建成后,全固态电池预计120℃真空条件下保持6小时失重率小于1%,循环寿命≥10000 次,且电池单体在针刺、短路、过充、挤压、跌落等安全测试中均不起火、不爆炸。示范项目容量≥5MWh,储能系统综合能量效率≥90%,等效度电成本≤0.2 元 / 千瓦时。”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全性能只是这款固态锂电池的优势之一,它的循环寿命能达到 10000 次以上,因此还具备高效、长寿命、低成本等特点,能广泛应用于火储联合调频、独立储能电站、动力电池等多个领域。
未来,项目团队将聚焦攻克材料高电导率、高界面及材料稳定性等科学问题,开发适用于储能场景的高安全长寿命固态储能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体系;针对蒙东、东北等极寒地区,研究宽温域高可靠固态电池储能系统应用技术。同时,团队还将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合作、完善标准体系,持续探索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路径。
(来源:自治区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处 )
下一篇:AI芯片互联演进机会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