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25日,第25届海外华人交通协会国际交通科技年会(CICTP 2025)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750余位交通领域专家、学者与行业领军人物参会,其中包括6位中外院士和80余位知名高校交通学院院长,参会热度创历届之最。大会由海外华人交通协会(COTA)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
作为国内交通领域最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本届年会以“交通·人工智能·能源”为主题,聚焦全球交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与趋势,突出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会组织了主旨报告、特色论坛、焦点论坛、特邀论坛、闪电演讲等5个模块近30个学术单元,给与会者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在主旨报告中,权威学者以俯瞰全局的视角为“交通—AI—能源”的深度融合锚定战略坐标;特色论坛亮点纷呈,如:院长论坛聚焦教育范式变革,女性科学家论坛激活多元创新活力,多边开发银行交通论坛从金融与发展的视角探讨交通建设新路径;特邀论坛则涵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车网互动、低空经济、智慧城市、交能融合等前沿议题,激发尖端技术的学术思想碰撞。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欧阳明高教授领衔主旨报告。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旗帜性学者,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首席专家、总体专家组组长,他在报告中总结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描绘了新能源汽车革命技术路线全景图,并针对动力电动化、整车智能化和能源低碳化三场技术变革的具体内涵、核心技术和关键节点做详细阐述。此外,他还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的技术逻辑、商业逻辑和政策逻辑,全面解读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连续十年产销全球第一的盛况。针对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欧阳明高介绍并研判了电池三重安全技术、智能电池、全固态电池、高安全智能驾驶、钙钛矿光伏电池、车网互动、光储氢充换放系统、电池上游低碳化等前沿技术。
大会执行主席、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林镇宏教授对大会学术报告内容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他指出,交通行为研究是基建规划、交通运维、新能源汽车渗透、充电网络布局、车网互动落地、禁燃、禁摩、新能源汽车下乡、自动驾驶等多个热点问题的共性机理基础,也是交通学科的核心内容。对交通行为的准确理解,事关科技成果转化成败,事关交通科技的普惠公平。他强调,当前中国还处于从跟随式发展阶段迈向交通强国的过程中,尽管技术和装备持续进步,但理解和引导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是构建高效、协同、公平、可持续交通体系的核心要素,对于推动智能交通发展和出行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欧阳明高提出的“动力电动化、整车智能化、能源低碳化”三个新能源汽车发展阶段,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教授展示的“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自动驾驶无限场景的快速生成和组合测试”,再到华盛顿大学王印海教授分享的“人工智能及其他数据科学方法在交通安全分析领域应用广泛、效果良好”,充分体现了中国交通系统在技术层面的持续升级与多元探索。
CICTP 2025不仅是一场全球交通科技领域的学术盛会,更是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创新平台。依托本届大会,智能交通、绿色低碳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加快建设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同时,CICTP 2025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交流”平台作用,成为中美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的重要民间窗口,吸引全球高端交通人才深度参与中国交通发展实践,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全球交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
本次会议共收到500多篇高质量投稿,经过专家团队的严格评审,最终300余篇优秀论文脱颖而出、被大会录用。大会还颁发了最佳论文奖、最佳海报奖、最佳闪电演讲奖、最佳编辑奖等奖项,华南理工大学徐建闽教授获得2025年度COTA终身成就奖。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华轩
图丨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