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终于还是下决心亲自造芯了。日前Arm首席执行官雷内・哈斯在路透社的采访中表示,Arm公司已完成的芯片名为Compute Sub Systems(CSS)的“物理载体”产品,正投资开发自有芯片,未来会打造从Chiplet(芯粒)、实体芯片、主板到系统的 “全套产品”。
消息一出外界纷纷惊呼,“Arm莫不是疯了,居然要自己下场造芯片”。大家之所以会认为Arm想不开,盖因Arm(Advanced RISC Machine)堪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成功的处理器架构,作为低功耗、高性能处理器的代表,Arm架构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数十亿台设备中。
Arm的成功不仅仅是其卓越的能效比特质适合移动设备,更关键的原因是Arm公司采取了高度灵活的IP授权模式。他们并不针对某个特定领域和场景设计及开发芯片,而是提出基础的指令集设计授权,并向客户提供指令集架构、微处理器、图形核心和互连架构在内的IP,来帮助其他芯片公司进行具体的设计开发,并从中获取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
简而言之,诸如小米的玄戒、联发科的天玑、苹果的A系列都是使用了包括但不限于APoP IP(使用层级授权)、IP Core(内核层级授权),以及Architectural(架构/指令集授权)等Arm知识产权的产物。而且只要给钱,ARM的IP授权是敞开了卖,芯片厂商也不用担心会被“卡脖子”,这使得各大芯片厂商都愿意使用Arm的技术。
早在2020年,彼时还没有找到AI这个摇钱树的英伟达,为了能在Tegra的失败之后重返移动端,曾宣布以400亿美元的价格从软银手中收购Arm。这个消息一出,瞬间就引发了半导体行业巨震,大家都不希望看到一个横跨服务器、桌面端和移动端,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怪物”出现。所以即便从2020年一路折腾到2022年,英伟达费尽全力都未能如愿收购Arm,反而还赔了20亿美元。
事实上,Arm的成功源自于他们只是半导体领域的一个“中立NPC”,谁都能在他们手中买到技术,而英伟达收购Arm告吹,也是因为业界不愿看到一个兼具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身份的公司出现。
英伟达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Arm自然也一样。毕竟如果Arm亲自下场做芯片,高通、联发科、小米、苹果等客户又该如何自处?技术授权商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简直是“画美不看”,大家也都怕Arm将新技术藏着掖着,因为一旦他们对最新的IP搞“捂盘惜售”,这些芯片厂商就得傻眼了。
既然如此,为何Arm又要一意孤行呢?当然是财报数据太难看,所以这家公司的管理层需要做出改变。此前在5月8日发布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是Arm方面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份成绩单,但单季度12.4亿美元营收、55%净利润增长的捷报,却被下一季度营收指引低于预期9%的不利因素掩盖,从而导致其盘后股价闪崩。
Arm在7月31日公布的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情况也并未好转,其净利润为1.3亿美元、同比下降42%,更是使得其在美股盘后跌超8%。而他们财务表现堪忧的原因,则是数据中心、智能汽车、消费电子这三大核心业务场景纷纷失速。
其中数据中心业务由于英伟达的强势,Arm只能从Grace Hopper等芯片中抽取0.8%的专利费;汽车领域的主要客户特斯拉,则转向自研的Dojo芯片、而非Arm的Cortex-A78AE;消费电子领域,Arm与高通大打诉讼战的导火索,正是高通使用了自研Oryon CPU,脱离了他们的IP授权。
所以Arm的客户不希望再给他们交授权费,这就是这家公司最大的危机。可偏偏Arm的主要客户个个都是大厂,特斯拉、苹果、高通、英伟达的技术底蕴丝毫不差,从而导致Arm缺乏反制手段。或者说在Arm方面看来,这一次他们亲自下场做芯片,就是在反制试图脱离其授权体系的客户。
无论如何,接下来的移动端芯片可能真的要迎来大变局了。别的不谈,Arm的介入势必会让智能手机SoC市场迎来一次大洗牌,高通与联发科的“二人转”想必有朋友已经要看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