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3日消息(记者 黄昂瑾)在7月23日举行的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互联网正在进入一个人工智能加速驱动的时代。
AI对互联网流量增长贡献近一半
邬贺铨通过对2021—2024年移动宽带、固网宽带和总的宽带流量计算得出,2024年南北向流量和东西向流量因AI分别增加42%和6%,“两者加起来是48%。也就是说,近一半的流量增速是由人工智能贡献的。”此外,从全球来看,2024年下半年,由于人工智能的驱动,全球互联网流量增速提升到17.2%。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现场。(央广网记者黄昂瑾摄)
据CNNIC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有17.7%的中国网民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产品。邬贺铨同时指出,“总的来说,当前大家已经开始运用AI应用,但厂商提供的服务还很难实现商业闭环,很难变现。”
AI应用变现需要智能体
邬贺铨指出,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提示词生成内容,但它没有主动发起任务的能力,也不具有对物理世界的感悟能力,所以只能起到助手的作用,推广变现比较难。
邬贺铨认为,要突破当前AI发展现状,就需要向智能体(AI Agent)和智能体协同群(Agentic AI)发力,希望通过新场景的突破形成商业上的闭环。
何为智能体?“它是大模型+记忆系统+工具调用+规划能力形成的一个闭环。智能体不仅仅能执行,它可以通过反馈把执行结果进行反思,它还能够调用工具。这里的工具既包括软件工具,像API的调用、相关数据库查询等,也包括硬件工具,智能体可以连接外部传感器、机器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等。”邬贺铨进一步解释,总的来说,智能体能起到代理的作用,但它仍然缺乏因果推理能力,当处理一些时间变量和关系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智能体是不稳定的。此外,它的回答取决于用户提问的水平。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现场。(央广网记者黄昂瑾摄)
智能体之后还需要Agentic AI和IoA
在邬贺铨看来,要补齐单一智能因果推理的“短板”,就需要进一步从AI Agent(智能体)发展到Agentic AI(智能体协同群),通过新增中心化编排层,在封闭系统里实现统一目标下多智能体合作。
简言之,就像是“群策群力”,集合多个智能体成为“超级代理”。
邬贺铨介绍,智能体协同群有一个共享的记忆库,从而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反思,打造多智能体协作生态。这样一来,应用场景较纯粹的AI Agent更丰富,包括多领域的知识融合和复杂环境的响应,还有一些长周期的任务接力。
“尽管如此,Agentic AI仍然没有解决AI的语义模糊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等问题,甚至可能因为多智能体协同,还会放大某些错误。因此,下一步,我们需要IoA(Internet of Agents)智联网的发展,以区块链联邦学习等分布式协议实现开放式异构智能体间跨域协作。”邬贺铨进一步阐释道,IoA是在开放环境,能更广泛应用到智慧城市、智慧制造等场景,“可以说它起到‘数字化身’的作用”。
邬贺铨同时指出,如何实现智联网下异构智能体的相互协同、责任怎么分解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智能体协同群和智联网是现阶段AI走向落地应用的重要一环,它(的发展成熟)也是将来过渡到通用人工智能的一个必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