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倪卫涛
半年前还被捧为“国产大模型之光”的梁文锋,最近日子有点难熬。自家DeepSeek从App Store冠军跌到30名开外,月活用户跌了5.1%,官网访问量掉了29%,连李彦宏都跳出来吐槽“又慢又贵”。眼看Kimi、智谱AI这些对手拿着新模型追着屁股打,梁文锋急得直搓手——结果黄仁勋带着H20芯片的“许可证”突然杀到,这场及时雨能让DeepSeek起死回生吗?恐怕没那么简单,毕竟AI圈的厮杀,从来不是靠老天爷赏饭吃。
一、从“带头大哥”到“掉队选手”,DeepSeek这半年经历了什么?
今年1月DeepSeek R1模型刚出来时,梁文锋简直是AI圈最靓的仔。那会儿OpenAI的GPT-4还在挤牙膏,国内大模型要么参数虚高要么体验拉胯,结果DeepSeek凭着“数学强、代码溜、价格便宜”三板斧,直接杀穿市场。中美App Store免费榜双冠军,月活用户飙到1.69亿,连Perplexity这种国际平台都抢着接入,梁文锋一战封神,被捧成“用低成本干翻大厂”的技术大神。
但谁也没想到,这场狂欢只持续了2个月。从4月开始,DeepSeek的用户数就像坐了滑梯,一路往下掉。QuestMobile数据显示,5月DeepSeek月活环比跌了5.1%,SemiAnalysis更狠,说它的用户使用率从7.5%的峰值直接腰斩到3%。最扎心的是下载量排名,曾经碾压微信、抖音的App,现在在应用商店里连前30都挤不进去——这哪是“降温”,简直是“速冻”。
为啥凉得这么快?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别人都在狂奔,DeepSeek在散步。你看Kimi,杨植麟憋了半年掏出个K2模型,直接上1万亿参数的MoE架构,开源!数学、代码反超DeepSeek!价格还跟你打平!再看MiniMax,M1模型号称“训练成本仅53万美元”,对比DeepSeek V3的557万美元,简直是拿着算盘嘲讽梁文锋“人傻钱多”。就连百度、阿里这些大厂都下场撕性价比,李彦宏直接开炮:“中国90%的大模型API都比DeepSeek便宜,速度还更快!”
梁文锋不是没动作,问题是他的动作在对手眼里跟“过家家”似的。从2月到7月,DeepSeek搞了三次“更新”:先是V3模型小版本升级,然后弄了个数学定理证明模型,最近一次是R1的0528版本——结果一看,还是用去年12月的V3 Base模型改的,连V4的影子都没有。用户要的是“哇塞”,结果梁文锋给的是“哦”,这不跑才怪。
二、H20芯片:是“救命稻草”还是“缓兵之计”?
就在DeepSeek快被唾沫星子淹没时,黄仁勋带着H20芯片杀回来了救命。7月15日英伟达官宣:美国政府同意重新卖H20给中国,马上启动交付。这消息对梁文锋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 要知道,H20可是DeepSeek的“命根子”。
去年DeepSeek能靠低成本杀出重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H2O芯片。当时这是英伟达能合法卖给中国的最强AI芯片,梁文锋用它搞出了“小算力训练大模型”的骚操作,结果火出圈后,美国一看“不对劲”赶紧禁售。这下好了,DeepSeek的R2模型原计划5月发布,硬是因为没芯片拖到7月还没影。梁文锋自己也急,担心新模型上线后算力不够,用户体验崩了反而砸招牌。
现在H20解禁,是不是意味着R2就能马上横空出世,DeepSeek就能王者归来?别太乐观。首先,芯片从申请到交付再到部署,没个把月搞不定,等R2出来,Kimi、智谱AI的新模型早就抢跑了半个市场。其次,H20就算来了,也只是“够用”,不是“过剩”。现在大模型都卷到1万亿参数、128K上下文了,DeepSeek之前为了省算力,硬是把上下文窗口锁死在64K,比Kimi的128K、MiniMax的100万K差了一大截。用户用惯了“一口气读一本书”的模型,谁还受得了你这“读半章就得喘口气”的?
更关键的是,AI圈的竞争早就不是“单靠芯片”就能赢的。OpenAI为啥GPT-4.1出来后份额能涨到10%?人家不光模型强,还每周更新产品:Operator能调用工具,Deep Research能深度分析,连图片生成都能搞吉卜力风格。反观DeepSeek,6个月了连个语音对话、图片生成功能都没有,多模态这块完全是瘸腿。现在Agent时代都来了,开发者需要模型能调用工具、处理复杂任务,结果字节跳动开发扣子空间时,测试完DeepSeek直接放弃:“调用工具能力不行,还是用自家豆包吧。”
所以说,H20芯片顶多是帮DeepSeek“续了口气”,但要想回到巅峰,梁文锋还得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到底是追求AGI的“星辰大海”,还是先把眼前的“六便士”捡起来?
三、梁文锋的“理想主义”,能扛住现实的“耳光”吗?
了解梁文锋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典型的“技术理想派”。从一开始,他就对外放话:“DeepSeek不搞C端,不做花哨功能,目标是AGI(通用人工智能)。”所以他坚持开源,把模型免费开放给开发者;所以他不屑于搞语音、图片这些“旁门左道”,觉得那不是AGI的核心。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开源确实帮DeepSeek快速积累了开发者,但也让它陷入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SemiAnalysis的数据显示,第三方平台上R1和V3的使用量涨了20倍,但这些流量和钱,大多进了别人的口袋。DeepSeek自己的App和官网流量反而暴跌,这不就是典型的“开源养肥了生态,饿死了自己”?
更矛盾的是,追求AGI需要钱,而钱得从商业化来。OpenAI够理想主义吧?但人家GPT-4.1的调用量占了Poe平台的10%,靠API赚钱养模型研发。DeepSeek倒好,性价比优势被抢了,C端用户跑了,连开发者都开始用Kimi、MiniMax的模型——再这么下去,拿什么烧钱搞AGI?
梁文锋可能觉得“小修小补”能稳住局面,但AI圈的残酷在于“不进则退”。你看Kimi K2,不光性能反超,还学DeepSeek搞开源,直接把“性价比+开源”的组合拳打了回来;智谱AI、阶跃星辰月底也要发新模型,目标明确就是抢DeepSeek的开发者用户。这些对手可没什么“AGI情怀”,他们要的就是活下去、赚大钱,所以什么功能火就上什么,什么用户要就给什么。
最讽刺的是,梁文锋当初带火了H20芯片,结果反而被芯片禁售坑了半年;现在H20回来了,他却发现自己已经从“领跑者”变成了“追赶者”。这就像龟兔赛跑,兔子(DeepSeek)觉得自己稳了,睡了一觉,结果乌龟(Kimi们)不光追上来了,还开上了跑车。
四、DeepSeek的翻盘机会:要么“All in R2”,要么“换个活法”
现在的DeepSeek,就像站在十字路口。H20芯片是“续命丹”,但不是“长生药”。要想翻盘,梁文锋必须在接下来3个月内干成两件事:
第一件事:R2模型必须“炸场”,而不是“达标”。如果R2只是“性能接近GPT-4.5”,那肯定凉透了——用户要的是“超出预期”。要么参数翻倍干到2万亿,要么上下文窗口直接拉到200K,要么多模态功能一次性补齐。总之必须有一个“杀手锏”,让开发者和用户觉得“DeepSeek又回来了”。
第二件事:放下“AGI执念”,先把“饭碗”端稳。别再傲娇说“不搞C端”了,看看ChatGPT靠Plus会员赚了多少钱;也别嫌弃“多模态”是花架子,现在Agent都需要处理图片、语音。哪怕出个“DeepSeek画图”“DeepSeek语音助手”,先把用户拉回来再说。开源可以继续搞,但得学Meta的Llama,搞个“商业授权”版本,让用得起的企业交钱——总不能饿着肚子搞理想吧?
当然,梁文锋也不是没机会。毕竟DeepSeek的技术底子还在,开发者生态也没完全散。只要R2能打,再补上功能短板,未必不能上演“王者归来”。但如果还是慢悠悠地“小步迭代”,抱着“AGI高于一切”的架子不放,那黄仁勋送来的可能不是“及时雨”,而是“送行酒”——毕竟AI圈从不缺故事,缺的是能一直讲下去的主角。
结尾
半年前,梁文锋靠H20芯片和R1模型封神;半年后,他又靠H20芯片的解禁获得喘息。但AI圈的竞争,从来不是“靠天吃饭”。接下来,是梁文锋用R2模型证明“我还是那个技术大神”,还是被Kimi、智谱AI们按在地上摩擦?咱们不妨等着看——毕竟,这场“大模型追杀战”,可比电视剧刺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