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赵祖乐
基层治理中,“看不全、到不了、查不细”曾是长期困扰基层工作者的痛点。在成都大邑县,随着一架架无人机腾空而起,这些难题正被科技的力量逐步破解。从河道巡查到耕地保护,从“铁脚板”的疲惫奔波到“智慧眼”的精准监管,无人机技术正为县域治理装上“翅膀”,推动传统管理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跨越。
飞手操作无人机。高建军摄
破“巡查之困”:让每一寸土地都在“云端”受控
清晨的斜江河,水汽氤氲。操作手轻按按钮,无人机带着4K摄像头直上云霄,沿着河道缓缓巡航。屏幕上,水流的颜色变化、岸边的漂浮物、堤坝的细微裂缝,都清晰得如同近在眼前。
“以前巡河,是真难。”县水务局县河道管理站负责人詹承阳回忆,2公里的河段,工作人员得踩着泥泞、拨开杂草徒步往返,大半天下来,不仅累得够呛,一些芦苇深处、浅滩暗处的隐患还容易漏掉。
同一时间,晋原街道黄土村的田埂上,另一架无人机正低低掠过庄稼地。电子屏里,玉米的长势、地块的边界、哪块地有违规搭建的苗头,都一目了然。
晋原街道规建办工作人员邓戎对无人机的优势深有体会,他负责的片区地形复杂,徒步巡查一次至少大半天,遇上坡地、林地交错的地方,有些角落根本到不了,违规占耕、“非农化”等行为难以及时发现。
现在,无人机十几分钟就能把整片耕地“扫”一遍。高清拍摄加智能识别,违规建房、耕地改作他用等问题自动标记,“早发现、早制止”不再是口号。这种变化,正在大邑各镇(街道)普及:专业飞行队伍定时巡航,曾经靠“铁脚板”守护的耕地红线,如今有了“智慧网”的全方位加持。
解“应急之难”:让每一处险境都在“天眼”之下
在河道、耕地的日常巡查中,无人机的高效已众所周知;而在更紧急的场景里,它的作用愈发凸显。“就说地灾防治吧,以前排查山区隐患,人要爬山绕路,花大半天可能还到不了核心区域。”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建军举例,无人机却能快速升空,通过高清镜头捕捉滑坡裂缝、土体松动等细节,“安全又高效,数据实时传回,为决策争取了宝贵时间。”
应急救援中,无人机的“穿透力”更显优势。县水务局杨勇介绍,该局配备的7台无人机,涵盖巡查、测绘功能,“人到不了的河道堤防死角,无人机都能抵达,给应急处置省了不少力。”机身搭载的扩音设备,让“空中劝诫”成为现实——面对水边垂钓、戏水的人员,无人机的实时喊话既能快速传递警示信息,又能避免人员近距离接触风险。“效果挺明显,群众接受度高,防汛宣传和安全劝导效率提了一大截。”杨勇说。
雨后巡查更是无人机的“主场”。“过去人跑现场,一天最多查几公里,河道、山洪沟的水毁点、堵塞物很难查全。”杨勇解释,如今无人机覆盖范围更广,能第一时间发现河堤坍塌、渠道堵塞等隐患,“我们根据传回的画面,及时组织临时加固、疏通河道,把险情控制在萌芽状态。”
今年4月至7月,成都遭遇多轮强降雨,大邑县部分区域出现道路中断、人员受困情况。“当时交通受阻,人进不去,但无人机能第一时间飞抵现场,传回被困人员位置、周边地形等信息,指挥中心据此制定救援路线,比传统方式节省了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高建军说,这种“空中侦察+地面联动”的模式,已成为应急处置的重要支撑。
无人机巡河画面。大邑县水务局供图
筑“治理之基”:从“单点应用”到“全域智能”
从水域到田间,无人机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在大邑,这项技术正从“零散使用”走向“系统赋能”。截至目前,全县各镇(街道)和14个部门共有115台无人机,覆盖了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防汛救灾等多个领域。
设备到位只是第一步,让基层人员“会用、用好”更关键。“我们组织了两次集中培训,先全员集中学理论、练操作,再到各单位面对面、手把手教,确保每个人都能上手。”高建军介绍。
当前,70名经过“专家授课+上门指导+线上答疑”培训的飞行骨干,成了操作这些“科技利器”的主力。但考虑到无人机技术迭代快,后续培训计划已提上日程。“不仅要复训巩固基础,还要教大家更先进的操作技巧,比如复杂地形的航线规划、应急场景的快速响应。”高建军解释,这既是工作需求,也是让设备效能最大化的关键。
“现在的应用只是开始,我们正琢磨怎么把无人机用得更‘深’。”高建军透露,目前已在研究无人机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比如让设备自动识别地灾隐患点、统计作物生长数据,甚至在应急救援中实现物资精准投送。
他提到,后续还将梳理各领域需求,制定更细致的应用标准。“比如,生态修复中,无人机可以定期航拍监测植被恢复情况;资源执法时,通过历史影像对比,能快速发现新增违建。”这些规划背后,是让“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更智能、更精准的目标。
如今,成都大邑县的无人机不仅是巡查工具,更成了数据采集终端。它们传回的每一组影像、每一条数据,都在“智慧监管平台”中沉淀,为县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大邑正以无人机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的“质变”——用科技的力量,把难题变易、把盲区照亮,让每一寸土地、每一段河道,都在精细管理中焕发新的活力。(实习生王雨欣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