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5日消息(记者郭薇)央广网特别策划的《沿着纬度听中国》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将于7月7日在CCTV-10首播。这部以“在纬度之上 发现中国之美”为主题,历时近一年倾心打造的纪录片,用创新视听语言解码中华文明的地理密码,为观众呈现“了不起的中国珍藏”。
7月4日上午,《沿着纬度听中国》看片交流会举办,来自学界、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与主创团队一起,共同探讨这部聚焦北纬30°地理人文纪录片的创作价值。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在看片交流会现场表示,《沿着纬度听中国》是一部很有“识别度”的纪录片。
题目极具辨识度,以独特视角解码北纬30°文化气质
《沿着纬度听中国》纪录片第一季共五集,围绕北纬30°线周边城市展开。看片会现场,总导演李晋雄首先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对于北纬30°,各种报道很成熟,很多东西网格化了,很难找到新鲜的东西。”因此,创作团队将镜头聚焦到“重新发现”以及“和解”“和谐”主题上来,力求展现这条承载悠久历史的文化脉络中,当下发生的崭新故事。
李晋雄说,创作团队旨在聚焦当代中国生活,将地理纬度转化为传递时代精神的载体,展现北纬30°线上鲜活的当下图景,而非局限于对历史的回望与复刻。
何苏六认为,这正是央广网的创意所在。“北纬30°的概念很多人在拍,为什么现在我们还拍?我能感觉到央广网创意所在,有听的元素,又沿着纬度切片,题目就很视觉化,富有感染力。”他认为这部纪录片的题目很有识别度,尽管是一个被用了多年的文化符号,但是经过专业团队的解读,片子展示了北纬30°特有的文化气质。
第一季五集的主题分别是,《山的眷恋》《人水相依》《民间戏曲》《茶之故乡》《美味药膳》。当天,看片会现场播放了《山的眷恋》和《民间戏曲》两集精彩内容。何苏六表示,五集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解剖北纬30°,有的从自然角度、有的是从历史角度、有的是人文角度,还有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大。
在《民间戏曲》一集中,他看到了生活里面很有味道的东西。“这恰恰是这部纪录片识别度所在,我们从北纬30°这一全球文化地标里,发现了特别朴素、特别寻常的东西,让观众能够俯身下去感受、体验,或者细细品读每个城市特有的文化气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央广网记者王综鹤 摄)
纪录片和文旅的结合 拍摄地有望成为热门旅行“打卡地”
北纬30°线覆盖9省60多个城市。第一季拍摄内容涉及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宁波市、重庆市。“这个片子让我感觉到在扫描中国,逐格、逐帧扫描,沿着纬度横扫过去。”何苏六说,选择本身是这部纪录片识别度很重要的一点,为何要选择这些地点、这些城市?应该建立一个体系,以便于后期品牌价值开发。
“沿着北纬30°这个腰带,你在哪里打孔、在哪里立杆、在哪里建立一种同未来的关系?”何苏六认为,这其实是在创立一个长久的IP,这部纪录片有望成为文旅纪录片样本。
感受声音生命力 让其成为永久资源和遗产
《沿着纬度听中国》这部纪录片,突出了“听觉”特点,可创造独立的音频故事,让受众闭眼聆听,亦可感受声音的震撼。这一特质在《民间戏曲》一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浙江的“海盐腔”,到湖北孝感的楚剧,再到巴蜀的川剧,足以给观众带来极致的听觉震撼。
这一集,何苏六听得很过瘾。“有实有虚,听到很多平时听不到的声音。事实上,这些声音是弥漫在生活当中的,这种烟火气,会激发大家心底的情感,唤醒大家的乡愁、乡音、乡思、乡情。”
在何苏六看来,“听”是这部作品的“识别度”。“真正让纪录片能够记录老百姓的寻常,不光是因为拍老百姓,事实上是讲老百姓的话。”他感慨,“纪录片的纪实性原则不能改变,如果没有这个声音你会后悔一辈子。声音虽然可以人工合成,但唯独大自然的声音或者是人间的声音,是不可替代的。”
在他看来,声音也可以成为资源和遗产。“到一个地方就把一个地方的声音录足了,就成了节目组的宝贵资产,这也是一种专业的表现。这样做出来的片子将成为不可多得的融媒体产品,甚至可以成为视听传播的声音教材。”
《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季将于2025年7月7日至11日在CCTV-10与大家见面,随后将在央广网、腾讯新闻等全平台同步上线。第一季共5集,分别为《山的眷恋》《人水相依》《民间戏曲》《茶之故乡》《美味药膳》,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