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院士:空间遥感新方向——月基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
创始人
2025-07-02 22:41:39
0

郭华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现任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与数字地球科学。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其围绕地球运动,有一面总是面向地球,是难得的可进行大尺度、连续性、长期性动态观测的对地观测平台,可为全球尺度多圈层整体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希望对全球多圈层相互耦合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给出新解释。

空间遥感新方向:

月基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

1962年,第一届国际环境遥感会议首次提出“遥感”一词,揭开了人类利用空间遥感技术认识地球的序幕。60多年来,遥感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成功发射了各类遥感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器、日地L1点卫星等,携带传感器波段覆盖了自可见光、红外至微波全波段范围,实施了大批综合性空间对地观测计划。

1

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地球系统科学需要从全球角度获得地球的长期监测数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开始陆续提出面向全球环境监测的对地观测计划。美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对地观测系统,欧洲系统部署的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系统陆续完成,中国也已形成以气象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海洋卫星和高分辨率卫星为代表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

对地观测领域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于人们对地球系统认识不断深入的内在需求。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拓展,人们对地球系统整体认识的需求提升至新高度。尤其在研究宏观地球科学现象以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关性、研究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时,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将地球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观测的重要性。这对空间对地观测平台提出了新的重大需求。

2

月基对地观测优势与技术特点

基于上述挑战,我们于2009年提出建立月基对地观测系统的概念。在月球上布设传感器并构建对地观测平台,对地球进行长期连续观测。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其围绕地球运动,有一面总是面向地球,是难得的可进行大尺度、连续性、长期性动态观测的对地观测平台,可为全球尺度多圈层整体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希望对全球多圈层相互耦合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给出新解释。

月基对地观测具有4大特点:

(1)

长期性

人造卫星的寿命一般是数年,月球几乎是一个“永久”的平台。在月球表面建立对地观测系统,有望形成长期的时间序列数据获取能力。

(2)

整体性

月球广阔的空间可布设多模式、全波段、主被动多种传感器,在水平方面和垂直方向上均可实现对地球的整体观测。

(3)

稳定性

月球比地球稳定得多,具有广阔空间的刚性平台,传感器可以形成较长的稳定基线,从而完成精确的对地观测使命。

(4)

唯一性

月球是地球引潮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引起的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潮汐是塑造地球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月球对地球施加的影响主要与月球运动相关,月基观测与这些现象相关的参数能提供独特、唯一的视角。

3

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的月基观测

1)固体地球宏观运动。

在月球上布设合成孔径雷达具有更大的可观测范围和测绘带幅宽、灵活的观测周期和观测模式,具备足够长时间的合成孔径积分能力和稳定灵活的干涉模式,其理论上的位置测量和形变测量精度高于星载干涉一个数量级。在月球上设立观测站点能够获取高精度、大空间范围的固体地球形变参数。

2)全球能量平衡的认识。

在月球上布设传感器可以对地球进行整体、长期、一致的辐射探测,可以有效解决近地轨道卫星地球辐射探测中存在的问题,精确地计算出地球气候系统地球辐射差额。可为大气顶层辐射通量和反照率等参数的计算提供不同于卫星,并且优于卫星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

3)地球整体长期反射辐射特征。

寻找地外生命和“宜居星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通过在月球上布设具有偏振能力的辐射计,对地球进行长期观测,获取的反射辐射信号及其偏振特征有助于了解地球表面和大气的物理属性,可以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单点长期的生命信号波动特征,也可以用以揭示开展地球表面生命信号相关各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

4)大尺度地球环境科学观测。

南极绕极流月基观测:南极绕极流是唯一一支围绕地球的海流,月基观测的优势在于连续多角度观测。月基平台可对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第三极)开展“三极”协同观测,地球“三极”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指示器,把“三极”作为统一体,可从地球系统模型角度对比分析和理解“三极”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作用及反馈的同步性和异步性机制。

4

月基对地观测前瞻

月基平台将开辟全新的对地观测方向,是空间对地观测的一场革命。期待在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中,利用着陆在月球科研站的光学传感器,开展对地球辐射平衡特征的月基观测,实现人类从月球平台研究全球变化的科学梦想。也期待将来在有人值守的月球对地观测基地,布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获取地月日同时作用状态下的引力信息,从而取得对固体地球运动乃至地震机理的新认识。

文章来源:郭华东. 空间遥感新方向:月基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J]. 科技导报, 2025, 43(10): 1-2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在深海建能源“长城” 老美...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积溪 太让人激动了,家人们 咱们在1500米深海造了个“能源长城” 直...
飞行汽车接驳、雷达透视路基……... 飞行汽车接驳、雷达透视路基……这个展会告诉你未来交通是什么样 这两天,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
西门子称美国已取消对中国芯片设... △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资料图)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7月2日获悉,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收到美国政府的通知称...
曝折叠屏iPhone已进入P1... 快科技7月2日消息,据供应链消息,折叠屏iPhone于6月份进入P1(Prototype 1)原型开...
济菏高速三维融合:交旅·零碳·... 在高速公路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齐鲁高速依托核心资产济菏高速,创新探索“交旅融合、交能融合、数智融...
摩托罗拉Moto G96 5G... 爆料消息透露,摩托罗拉将于 7 月 9 日正式推出 Moto G96 5G 手机。这款新机亮点颇多,...
澳航遭遇“重大”网络攻击 数百... 澳大利亚澳洲航空公司7月2日说,该公司正在调查一起“重大”网络攻击事件。据其通报,黑客入侵了澳航一个...
让党旗在互联网企业高高飘扬(第... 在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的齐鲁大地,一面鲜红的党旗,正在一家年轻的互联网企业——山东秀天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插件式AI应用异军突起,手机厂... 我国AI应用市场格局正经历显著变化。7月2日,据商业智能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的《20...
数字孪生1:1复刻云端 “再造... 原标题:数字孪生1:1复刻云端 “再造”一座城市 银川城市治理可视化更精细 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
上海电信引领双万兆时代:如何重... 在上海的都市天际线下,一场关于网络速度的革命正悄然进行。如今,在黄浦江的游轮上流畅观看高清视频,或是...
北京聚焦自动驾驶等领域 打造行... 7月2日,以“深挖大数据价值 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为主题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大数据创新应用论坛...
索斯风管取得应用于柔性风管系统... 金融界2025年7月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索斯风管(武汉)通风系统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
荣耀发布了一台8999的折叠屏... 兄弟们,今天荣耀刚发布的这台 Magic V5 折叠屏手机我们已经上手了有一阵,具体的使用体验如何我...
AI拓展信息通信业新天地 江苏宿迁固能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机器人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工艺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
1微米分辨率小鼠三维脑图谱问世 科技日报海口7月2日电 (记者王祝华)记者2日从海南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教授骆清铭等与...
7月上演“银河落九天”大片 年... 7月上演“银河落九天”大片 年度最小太阳即将上线 东安阁日出。蒋涛摄 深圳市天文台近期拍摄的太...
祭出罕见薪酬收购人才,大挖对手...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 环球时报记者 杨舒宇】“人工智能(AI)领域的霸主之争从未如此激烈。”多家...
武汉大学成立机器人学院 将从小... 7月2日,武汉大学正式成立机器人学院。该学院将从小米、宇树、乐聚、优必选等机器人、智能制造头部企业聘...
甲骨文和OpenAI扩展Sta... 作为Stargate计划的一部分,OpenAI已同意向甲骨文数据中心租用大量计算能力,这凸显尖端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