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医疗,是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最重要战场
创始人
2025-07-02 11:01:54
0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徐宗本。

近日,蚂蚁集团推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下称“AI”)医疗健康应用——“AQ”。该应用具有智能体名医问诊、用药提醒、医院智能服务、诊断参考等普及化功能。这一应用的上线引发了产业界和医学界对“AI如何真正服务普通人”的广泛关注。公众对“智能医疗是否能真正普惠基层”的追问,再度将AI赋能医疗的焦点拉回一个关键议题——普惠。

近年来,AI在医疗领域持续深化,从影像识别到疾病预测,从辅助诊断到康养服务,不断拓展应用边界。AI在医疗装备智能化、影像辅助诊断、慢病管理与康养服务等方面已取得局部突破,但在体制机制、数据治理、医院定位和产业协同等层面仍存在深层障碍。

在“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困扰普通患者的当下,如何让AI不仅停留在城市大医院的辅助系统中,还成为让民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医疗工具,这成为了摆在政策制定者、技术研发者和产业落地者面前的共同命题。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普惠医疗,不仅需要技术能力,更依赖顶层制度设计与公共资源重构。普惠导向的AI医疗体系,才是技术真正转化为全民健康福祉的根本通道。

AI赋能医疗,突破已现但仍在起步阶段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处于“局部突破、整体起步”的阶段。当前已有多个方向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医疗装备的智能化,医院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和医学研究与实践中的辅助诊疗。这些局部成果虽未形成系统性重构,但已为普惠医疗的实现打下技术基础。

其中,医疗装备智能化的发展尤为突出。以新一代分布式低辐射CT系统为例,采用“扫描成像分离”和“计算换性能”的技术路线,能将传统CT的辐射剂量降低至原来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这将显著降低CT对患者和医生的辐射影响。这类设备不仅已完成注册认证,还具备部署到农村地区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可行性,使疾病筛查这一远程诊断具备了更低门槛、更广覆盖的可能。

与此同时,医院的服务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挂号、分诊、缴费、取药等流程的线上化,使患者就医体验大幅优化,“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互联网医院的广泛推广,也为未来AI系统嵌入诊疗流程、实现数据互通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科研领域,AI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展现出显著成效。比如,肺结节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筛查等场景中,AI辅助系统的准确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越普通医生的水平。这些单点式突破虽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覆盖能力,但在实践中已展现出极高的效率与可扩展性。

可以说,AI赋能医疗在我国已初显成效,但整体仍处于探索和验证阶段,正处于从“突破”走向“普及”,从“产品”走向“体系”的阶段。

普惠医疗是AI最能发挥价值的主战场

AI赋能医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锦上添花”,而在于“雪中送炭”。其最重要的战场是普惠医疗。在当前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的现实背景下,AI提供的不是顶层精英化工具,而是一套标准化、可复制、低门槛的基础性支撑体系,是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技术路径。

普惠医疗的落脚点,首先在于下沉。我国基层地区普遍缺乏大型医疗设备和专业诊断能力,而以“扫描-成像分离”和“计算换性能”为核心理念的新型检查设备,为解决这一结构性难题提供了技术抓手。通过在乡村部署低成本扫描设备,将图像上传至中心医院或云端平台进行计算与判读,可实现设备轻量化与服务集中化的统一。这种架构不仅可以覆盖偏远地区,也具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潜力。

其次是对影像判读的赋能。我国基层医疗人员往往经验不足,误诊、漏诊率较高,而基于大模型训练的AI系统可以对CT、核磁、X光等常见影像进行高效识别与初步诊断,为医生提供第二视角,这有助于提升诊断准确率,缩短决策时间。特别是在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乳腺病变等高发疾病的筛查中,一些AI应用已能实现与专科医生相当的识别水平。

再者是普适性问诊系统的建立。通过大语言模型与本土医疗数据结合,可实现面向乡村医生与社区服务人员的智能问答能力,为常见病和慢性病提供标准化初步判断。系统模拟医生的问诊逻辑,对患者症状进行分类匹配与推荐,覆盖程度甚至可超过一般基层医生水平。这类“数字医生”产品,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推广性,是AI真正实现普及应用的关键一步。

在此基础上,AI在重大疾病的早筛方面也具备极高价值。筛查本身是一种高覆盖率、低成本、可容忍“假阳性”的诊断策略,天然适合与AI结合。例如在癌症、心脑血管病等国家重点防控领域,借助AI技术大幅提升早筛效率,将有助于缓解医保压力,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低代价、高效率”的公共卫生目标。

慢病管理亦是不可忽视的领域。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等慢性疾病为例,AI可在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桥梁,实现远程随访、数据监测、风险预警与用药建议,极大降低人力成本与漏管率。再配合可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还可构建连续的数据链条,为健康管理提供动态反馈。

此外,AI技术也正逐步融入康养体系的重塑过程。“新四化”理念提出,即住院部社区化、病房家庭化、诊断网络化、运行集团化,意味着三甲医院不再孤岛运作,而是可以成为区域医疗网络的枢纽节点,与社区健康中心共同构建起“智联网医院”。该体系不仅打通了医疗资源下沉的通道,也为我国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持续性照护与服务的可行模型。

就此而言,普惠医疗不是AI的附加用途,而是其最具使命感与可行性的主战场。真正实现AI驱动的医疗平权,关键不在于创造精英技术,而在于打造人人可用、处处可及、长期可负担的公共技术能力。

推动AI医疗应用的障碍仍是体制改革滞后

AI赋能医疗的技术路径已愈发清晰,应用前景广阔,但在推进过程中却频频受阻,其根本症结并不在于技术能力的不足,而在于现有体制机制的掣肘。即便有技术、有人才、有产品,仍难以形成规模应用和商业闭环。归根结底,是现有医疗体系尚未完成与AI技术深度融合所需的体制改革。

首先,当前医疗体系的管理结构仍较为封闭。医疗设备采购、临床应用、数据获取等关键环节高度集中于医院自身。即使一项AI产品在性能、成本和使用便捷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也难以突破院内既有供应链和设备体系的壁垒。

更现实的问题是,AI设备提升的是患者受益水平,但采购与使用的决策者却是医院,而医院对患者获益并不直接承担激励责任。这种“好技术无处落地”的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先进技术的转化。

其次,数据封闭是当前AI医疗发展中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医疗数据是AI算法迭代与模型训练的基础资源,但多数医院、科室、医生仍对数据持封闭态度,既不共享,也不外传,哪怕是匿名化处理后用于科研合作也极为受限。以致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无法形成全国范围内可调度、可打通的医疗数据网络,也无法实现算法的真正优化。

此外,医院自身的组织结构也制约着新技术的引入。目前多数医院仍沿用“按科室分利”的管理机制,导致临床行为强烈依附于收入分配、资源竞争等科室利益结构。只要某项AI技术无法直接提升某一科室的“账面效益”,就难以获得内部支持。这种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运行模式,本质上不利于推动长期价值、公共价值的创新技术落地。

最后,医疗公共政策层面尚缺乏统一顶层设计。目前AI医疗相关项目多由科研人员、产业公司、医院“自发推动”,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统筹和制度保障。不同医院、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各行其是,重复建设、重复实验,资源浪费现象普遍。而三方力量——医疗机构、科研单位、产业企业——各有诉求,彼此协同困难。在没有统一的目标设定与标准规范下,三方也很难形成合力推动。

因此,要实现AI在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必须正视并改革现有体制。

普惠导向的AI医疗创新需要系统性变革支持

AI在医疗领域的最优解,不在于打造少数高精尖的“神器”,而在于构建一种普惠、连续、可持续的基层医疗与康养服务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仅靠技术突破本身,更依赖于系统性的制度配套与资源重构。以普惠为导向的医疗AI创新,需要政策、资金、管理、数据等多方面的系统支持。

首先,要明确不同类型医院的功能定位,是推动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当前我国大量三甲医院资源被挤占在康复、护理、注射、慢病随访等基层医疗机构本应承担的工作中,导致“人满为患”“越顶越挤”的就医困境。

在普惠医疗体系中,应推动三甲医院回归“诊治疑难重症、培养基层医生”的核心职能范畴,应将日常照护、康复和基础诊疗任务下沉到社区卫生中心和康养中心。AI技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关键支撑,通过辅助诊断、远程问答、智能随访等方式,让基层医疗机构具备承担更多公共服务的能力。

其次,智慧康养体系的建设将成为AI发挥持续作用的重要场景。以“新四化”理念为指导,构建住院部社区化、病房家庭化、诊断网络化、运行集团化的服务架构,推动形成以三甲医院为骨干、社区康养中心为支点的“智联网医院”体系。这一网络通过AI技术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中与社区,使老年人、慢病患者无需频繁奔赴大医院即可享受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实现“离院不离医”。

再次,产业界、科研界与医疗体系三者之间的分工协作也急需重构。在普惠医疗目标下,科研机构负责技术原始创新,产业界负责产品化与商业模式构建,而医疗体系则承担实际场景验证、临床需求反馈与服务落地。三者只有形成相互尊重、分工协同、数据互通的机制,AI医疗产品才能在真实环境中不断迭代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普惠医疗本身并不强调盈利导向,而侧重基本服务的可及性与稳定性。这决定了许多AI医疗产品的商业化路径并非传统的“销售—回款”逻辑,而需依托国家医保、政府补贴、公益采购等多元化支付机制。在政策层面,政府也应给予技术准入、设备定价、数据使用等方面的灵活试点权,为新模式探索留出空间。

此外,推动基层医疗体系对AI技术的吸纳和使用,还需在人事管理、岗位设置、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配套改革。例如,应允许三甲医院对下沉康养服务进行业务指导并获取合理收益,建立基层健康中心的职业晋升与绩效评价体系,引导更多人才向“最后一公里”流动。

总之,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分层清晰、职责明确、技术支撑到位、运行高效的“国家级普惠医疗底座”。在这一体系下,AI不再是高悬的实验性科技成果,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为所有人提供公平可及的医疗保障。

文/徐宗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西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编辑/肖隆平

校对/赵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路透:英伟达正开发新款中国特供... DoNews8月19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知情人士称,英伟达正在为中国市场开发一款基于其最新 Bla...
两部门将共同开展食品加工领域生...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通知,共同开展食品加工领域生物制造创新技术应用方向征集工作。 ...
8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新基因发现 英国卡迪夫大学团队开展了迄今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最大规模外显子组测序研究,鉴定出8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新...
陕天然气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陕天然气(002267)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
南宁师范大学发布自然资源治理A...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李峙)近日,以“智绘山水·慧治自然”为主题的AI...
澳柯玛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澳柯玛(600336)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
超过200亿元!从科技成果拍卖... 在对“mRNA药物-PCSK9 RNA碱基编辑一针降脂”项目进行路演推介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
张平院士:6G智能体具有一定的... 8月10日,由中国通信学会、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IEEE通信协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
原创 中... 8月17日,随着第12届世界运动会的落幕,一场科技与体育的盛宴也宣告圆满结束。作为本届世运会的官方合...
每一台机器人背后,都有个人类操... 在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和投资热潮的背后,一个关键事实其实被忽视了,那就是:许多看似自主运行的机器人实际...
科技感+烟火气!温江这个数字化... 场景升级、商品溯源 食安检测、数据共享…… “菜篮子”如何兼具 科技颜值和烟火气质? 近日,记者探访...
前魅族高管杨颜喊话魅族科技:下... 8月19日,前魅族高管、Flyme负责人杨颜在微博上突然喊话魅族科技,称“下周一表演一个撕逼给大家看...
小米发布史上营收最高的单季度财... 【CNMO科技消息】8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多项核心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报...
昆山德利斯取得组装式光电支架专... 金融界2025年8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昆山德利斯钣金设备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
小米YU7被逆行卡车猛撞后A柱... 【CNMO科技消息】CNMO获悉,近日,一辆宝石绿色小米YU7在道路行驶中遭遇惊险一幕:一辆失控逆行...
新闻分析丨德国5G之路为何难走 新华社柏林8月18日电 新闻分析|德国5G之路为何难走 新华社记者褚怡 当许多国家已经着手部署更先进...
我国自主研发放疗设备入围美国盖... (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第31届中国国际医...
国网确山县供电公司:数智化赋能... 大象新闻记者 周文德 通讯员 鲁茜 陈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司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8月18日,国网确...
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持续进化...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陈燕青 8月14日至17日,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赛事——...
深圳企业发布全自动AI血管介入... 全自动AI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发布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人民网深圳8月19日电 (王星)近日,深圳睿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