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幻电影中的科技照进现实,我们实现了哪些畅想?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如何拥抱科技发展?近日,2025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暨“朝阳凤凰讲堂”第20讲活动举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大数据研究院创始院长,大数据分析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元卓为朝阳区的领导干部带来“人工智能让科学幻想照进现实”的科学家精神宣讲,双方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当下,应如何明辨AI赋能边界、前瞻布局赛道、助力家庭教育、引领科技创新。
中科大数据研究院创始院长,大数据分析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元卓带来讲座。 新京报记者刘洋 摄
通过科幻电影讲述现实中的人工智能
王元卓在科幻电影与科学普及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实践。他的《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书籍,特别是《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手绘》,通过手绘图和生动有趣的方式,解读了科幻电影中的各种科学理论,深受读者欢迎 。讲座中,王元卓围绕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ChatGPT与Sora的分析、Deepseek的介绍与测试和AI在科学教育中的探索实践五个方面展开介绍。
王元卓从1968年上映的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1986年上映的《霹雳五号》电影讲起,讲述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前,影视作品是如何将当时人们想象中的人工智能场景用艺术的方式呈现的,可以对话的机器人、处理大数据的智能体,这些想象在如今都成为了现实。他也是《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在这部电影中,“数字生命”是影片的一大看点,王元卓现场带领大家解读了“数字生命”,了解这部电影背后的创作故事。他认为,好的科幻作品可以实现对科学知识的传播。
对于人工智能的概念,王元卓介绍,人工智能是指任何可以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以最大可能达成其特定目标的任何设备或者系统,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重要基础条件包括机器学习算法、供算法学习的大数据以及强大的算力。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往往扮演了比较特殊的角色。而在现实世界中,人工智能则呈现从手工总结到自动学习、从离散符号到连续参数、从专用智能到通用智能的发展趋势。
王元卓也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Sora以及Deepseek的发展历程以及功能,其中,第三代大模型Deepseek已经可以达到深度思考。他介绍,Deepseek的推理能力很强,但越强的推理能力也越容易产生“幻觉”。他以大模型写文章的功能为例,曾让Deepseek写了一篇“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故事中林黛玉当着贾宝玉的面拔起了垂杨柳,大模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小例子一下子逗笑大家。
从科普系列书籍创作谈到家庭教育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和一名父亲,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跟行业紧密结合,AI在教育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王元卓在五年间出版了4册《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系列科普图书,通过10部科幻电影手绘详细解读了科幻电影中蕴含的各种科学理论。提到这些书,他坦言是一次和女儿看电影得到的启发。
彼时,一家人看完《流浪地球1》后,四年级的大女儿看得懵懵懂懂,他便用手绘图给女儿讲解了电影中出现的科学知识,这些图在网上爆火,他感受到大众对科学知识普及的极大渴望,便潜心绘制出版了这系列书籍。
如何推动影视企业开放数据?如何在工作中建立大模型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如何解决家长们关于孩子沉迷手机的困惑?现场的互动环节,王元卓一一解答大家在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谈到家庭教育,王元卓颇有感触,他认为,人工智能将伴随我们一生,与其一刀切地制止,不如有效引导孩子,让人工智能成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有效工具。“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后,我们是没有办法脱离智能化的工具和设备的,堵不如疏,在家长的鼓励和监督下,让孩子有序使用电子产品,实现和人工智能共处的状态,达到更良性的平衡。”王元卓说道。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联合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开展,同时得到中共朝阳区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此次活动作为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通过课程穿透表象,洞察AI变革的科学逻辑和治理智慧,以科学家精神领航,赋“智能时代”新能。今后,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将持续推进更多精彩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推动科学家精神从科技界走向全社会。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