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钟统治的现代社会,陈帆的《中国十二时辰》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仪式,将古老的时间刻度重新镌刻在当代中国的肌理之上。这部摄影作品集以十二时辰为经,以地理空间为纬,在方寸影像间构建起纵贯古今的时空坐标。当快门按下的瞬间,不仅定格了晨昏交替的光影魔术,更捕捉到文明传承的深层密码。
作者将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的传统计时法,实则是对中华文明时间哲学的当代诠释。子时的星空与寅时的鸡鸣,不再是简单的时间标记,而是农耕文明留下的集体记忆。在浙江安吉的竹林深处,摄影师用长曝光技术将子夜的月光编织成流动的银纱,这种处理手法让时间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物质形态。
作品中的时间呈现出多重维度的对话。在陕西韩城的日中时刻,摄影师巧妙地将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与古城墙的阴影并置,玻璃中折射的蓝天白云与石墙上斑驳的日影形成微妙的时间蒙太奇。这种古今交融的视觉语言,暗示着时间并非线性流逝,而是不同时代文明的叠加态。
书中特别设置的“时辰重叠”章节,通过同一地点在不同时辰的对比影像,揭示出时间流动的非线性特征。敦煌莫高窟在酉时的暮色与卯时的晨曦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光线的魔法,更隐喻着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嬗变。
作者以十二时辰为线索,实则展开了一场跨越东西的地理人类学考察。从东海之滨的渔火到帕米尔高原的星轨,从江南水乡的晨雾到黄土高原的暮色,每一幅影像都是特定地理环境的视觉注脚。在川西高原的食时场景中,煨桑的青烟与晨光中的转经筒构成神圣空间的视觉符号。
作品中的空间叙事暗含着文化地理学的深层逻辑。在福建土楼的日昳时刻,摄影师采用环形构图,将土楼的圆形结构与太阳的位置形成视觉呼应,这种构图策略不仅强化了建筑的几何美感,更隐喻着宗族社会的空间秩序。在云南元阳梯田的未时影像中,光影在梯田水面形成的几何图案,实则是哈尼族“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观的视觉转译。
书中特别收录的“边界地带”系列,通过拍摄处于地理过渡带的场景,探讨空间身份的流动性。在甘肃酒泉的戌时,摄影师捕捉到戈壁与绿洲的交界线,这种模糊的地理边界恰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具象化呈现。
作者创造性地将摄影语言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相结合。在皖南古村的黄昏时刻,摄影师运用水墨画般的留白技法,将白墙黛瓦隐入氤氲水汽之中,这种处理手法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又赋予其现代摄影的视觉张力。在西藏纳木错的亥时场景中,长曝光技术将银河与湖面的倒影编织成璀璨的光网,实现了“天人合一”哲学的视觉转译。
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暗含着文化象征系统。在贵州苗寨的辰时影像中,蓝染服饰的靛蓝色与晨雾的灰白色形成冷色调的和谐共鸣,这种色彩选择不仅还原了当地的生活实貌,更隐喻着苗族文化的深沉底蕴。在新疆喀什的申时场景中,土黄色的古城墙与蔚蓝色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色彩冲突恰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原文化碰撞的视觉隐喻。
书中特别设置的“光痕”章节,通过抽象化的光影处理,探索摄影的本体语言。在四川九寨沟的巳时,摄影师捕捉到水面折射的光斑在森林中形成的光痕,这种抽象影像既具有绘画般的形式美感,又保留了摄影特有的纪实属性。
在这个被数字影像充斥的时代,《中国十二时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时空关系的文化视角。当摄影师用镜头将时间凝固成永恒的瞬间,实则是在提醒我们:在技术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时空观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部作品最终超越了摄影的范畴,成为一部用光影书写的中华文明启示录。
作者:袁枚(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上一篇:上海创新引擎动能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