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又一行业没落!曾是世界第一,如今18家大国企几乎全军覆没
创始人
2025-06-05 13:41:19
0

[赞]在中国第三套人民币2元的纸币上,印着一台线条硬朗、结构精密的机器,那是新中国第一台自主制造的C620-1卧式车床。

当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的光荣印记,曾随这张纸币流遍大江南北,成为“自力更生”的工业图腾。

然而七十多年过去,曾经支撑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十八罗汉”,那18家受命于建国初期的骨干机床企业,如今几乎全军覆没

沈阳机床、大连机床,这些昔日能跻身全球产值前十的巨头,在经历破产重组后,也只留下了断壁残垣。

为何曾经的“国之重器”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呢?

曾经的十八罗汉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全国机床保有量仅9.5万台。

为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苏联援建下,国家一机部二局统领,十八家重点国企与八所科研机构应运而生,这便是奠定中国机床工业根基的“十八罗汉”。

1955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成功制造出C620-1卧式车床。

这台轰鸣的机器象征着新中国工业的脉搏,它也被永久镌刻在第三套人民币2元纸币上,成为那个火红年代的集体记忆。

短短三年后,更大的突破震撼世界, 1958年,北京第一机床厂研制成功亚洲第一台数控铣床X53K1。

当时距离全球第一台数控机床诞生也不过六年的时间,中国的追赶步伐令世界侧目。

当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访问清华大学时,工程师们甚至用这台国之重器,在钢板上刻下了“金日成万岁”的赠礼。

六七十年代冷战阴云密布,欧美技术封锁,苏联专家撤离。

但严寒之下,中国工程师仍在国务院支持下自力更生,一举攻克了5大类26种高精密机床技术。

繁荣背后的隐患

1961至1978年间生产的164万台机床中,只有60%是合格的,粗放扩张带来巨大资源浪费,技术根基却未能同步夯实。

国际技术交流几近空白,前端研发如无源之水,也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难以逆转的伏笔。

改革开放的春风乍起,国门开启,中国机床工业迎来与国际巨头“联姻”的热潮。

青海第一机床厂牵手日本伙伴,南京机床厂结盟德国公司,试图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捷径,拥抱数控化的浪潮。

一时间,引进的数控系统与主机技术纷纷落地,国产数控车床开始批量生产。

然而机床工业的知识壁垒如铜墙铁壁,核心技术始终隔着一层无法捅破的窗户纸。

更令人扼腕的是过度依赖带来的麻痹效应,大连光洋引入日本设备时,合同里赫然写着冰冷的“枷锁”,如果擅自移动机床,设备将自动锁死报废。

沈阳机床虽曾雄心勃勃并购德国希斯,却受制于德国严格的技术保护法规,核心技术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最终沦为一场空梦

十几年的时光蹉跎,中国机床非但未能登堂入室,反而在舒适区中逐渐丧失了自主创新的筋骨与灵魂,无奈滑向“高级组装厂”的尴尬境地。

90年代关税壁垒大幅降低,国外机床如潮水般涌入,它们价格合理、性能稳定、工艺精湛,对国产机床形成碾压之势。

“十八罗汉”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风雨飘摇,被迫转制重组。

2001至2005年,中国数控机床产量年均增速超30%,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高歌猛进,一度分列全球机床产值第八与第十。

济南第二机床更是凭借数控冲压设备,跻身全球三大制造商之列,其产品嵌入福特、日产的全球生产线。

2012年,沈阳机床年销售额飙升至180亿元,登上全球行业之巅,次年更被央视誉为“国之重器”。

彼时中国机床产业如日中天,似乎即将完成从“大”到“强”的惊世一跃。

2012年全球经济寒流袭来,高端制造业回流欧美,中低端产能向东南亚转移。

双重夹击下,中国机床产业积累已久的结构性病灶猛烈发作。

2018年沈阳机床负债总额高达202亿元,次年被迫破产重组,同年,大连机床也因债台高筑宣告破产重整。

而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十八罗汉”,几乎全军覆没。

如今的中国,仍是世界第一机床生产与消费大国,但揭开这层规模面纱,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已跌至不足10%,90%的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全球十大机床企业榜单上,再无中国身影。

高速加工中心,国外设备快速进给普遍达40m/min,顶尖者可达90m/min,如贴地飞行的超跑,而国产设备大多徘徊在30m/min,极限仅60m/min,仿佛老旧的绿皮火车。

在精度控制上,国外设备凭借先进的温度补偿系统,行程1000mm内定位精度稳控在0.006~0.01mm之间,细如发丝,国内技术尚在追赶,精度差距明显。

国外将已成熟高速铣削技术应用于航空模具制造,国内仅有零星新品问世,通过生产验证者寥寥。

昔日印刷在人民币上的C620-1车床,曾是一个民族工业觉醒的图腾。

如今它静卧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与车间里那些依赖进口指令才能运转的高端设备遥遥相望,构成一幅充满历史隐喻的画卷。

那些曾经机器轰鸣的庞大厂房,如今空荡冷清。

阳光穿过破损的窗棂,映照着蒙尘的机身上“沈阳”、“大连”的铭牌,墙外,野草正从水泥地的裂缝里顽强地钻出,宣告着一个时代的悄然退场。

但大国重器的梦想从未熄灭,重铸脊梁的道路,注定比摧毁它更为漫长艰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东科达智能取得一种3D打印设... 金融界2025年8月2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东科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3...
信通电子:构建算力体系,算法适... 来源:问董秘 投资者提问: 董秘您好!请问公司有哪些算力方面的技术支持?谢谢 董秘回答(信通电子SZ...
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 鼓励全民学习人工智能新技术、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
“人工智能+”重磅文件出台:提... “人工智能+”重磅文件出台:提出6大行动 首次布局智能原生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余蕊、陆宇...
人工智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 变革性技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蒸汽机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发明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移动纯流量卡申请免费,真的... 办卡关注微信公众号:找卡星球 这里将是您揭秘流量卡真相、探索优质正规流量卡办理的一站式平台。让我们一...
科创筑梦,青春报国|“智行一线... 近日,齐鲁交通学院本科生隋镕玑在我校千佛山校区开展暑期科研实践活动,围绕电控器件热响应相关技术展开探...
事关“人工智能+”,国务院出台...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中国迎势而上。 8月26日,中国国...
DTCC2025丨达梦以智算多... 近日,由IT168联合旗下ITPUB、ChinaUnix两大技术社区主办的第16届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
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肺成功移植人... 8月25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在线发表了一项突破性...
两位大工人上榜!2025年“科... 8月25日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 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2位大工人上榜! 刘巍,机械电...
捷讯精密橡胶取得柔性线路板电测... 金融界2025年8月2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捷讯精密橡胶(苏州)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
余晓晖:推动“人工智能+”行动... (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当前,人工智能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的双轮驱动下,加速与实体经济深...
神秘的宇宙“黑死病”:能够在行... 它们能够逐渐变大,吞掉整个行星,并将其转化为同等质量的黑洞。 新研究认为,暗物质可能会在如木星般大...
我国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倒计时,... 我国低轨卫星组网提速 作者 | 钱立富 7月下旬以来,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明显提速。 从7月27日至8...
e法耀陇原丨甘肃酒泉:智慧警务... 高效有力的信息化平台是反诈工作的基础。酒泉公安强化“智慧宣传+精准打击”双轮驱动,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反...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也有“成长的...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8月26日上午,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
佛山:重塑制造业 真金白银催动...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张莹 8月26日,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发布会(佛山...
温州建力电器申请绝缘型电力设备... 金融界2025年8月2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温州建力电器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绝缘型...
从番茄到红果,张超和他的“狼群... 几周前,小红书上某位“大厂”博主发布的笔记突然火了,这篇笔记的封面写道:“张超太能打了,西瓜没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