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民星
5月2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人才系列记者见面会,邀请4位科技工作者围绕“勇担使命服务国家战略”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高校教授,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郝京诚在科研道路上坚持40多年,他始终坚守的动力就是对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热爱和兴趣。
郝京诚表示,自己从本科论文就奠定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论文阶段很好奇为什么极少量表面活性剂加入可以极大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硬币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且把硬币在头皮上摩擦几下更容易使硬币漂浮水面上不下沉?这些日常问题驱动了我对胶体与界面科学的研究兴趣,希望深入研究获得更加厚重的理论知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责任感成为坚守科学研究的驱动力。
据了解,在郝京诚教授20余年的科学研究中,培养了10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毕业生,50余人获聘正高职称,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骨干。“这是我的最大收获,没有比这更能让我感到最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促使我不断向前、不断努力。每年年三十和初一我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度过,正是对创新知识的探索和对年轻人才培育的责任,激励我充满激情去工作。”郝京诚说。
为此,郝京诚对年轻科技人才成长道路上分享了几点建议。
首先,要与国家命运和需求密切关联。关注国家需求,努力付出、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获得解决关键问题的创新方法,把自己的聪慧发挥到最大程度。
其次,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坚守与踏实求证是成功的唯一路径。一个人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科研人才,需要踏踏实实,付出比常人难以承受的不懈努力。要耐得住性子,稳住身子,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探索,不断修正设计的科学研究方案,求证最科学结论,容不得半点虚假。要善于沟通,多与国内外同行交流。要坚持不懈,善于归纳和总结。
第三,远离不良诱惑。年轻人遇到各种诱惑很多,要学会甄别。既然踏上了科学之路,要经得起诱惑,心无旁骛追求科学研究真理,切勿追求虚无的东西。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新范式,需要加倍努力,绝不能做出无法挽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