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15日,这次发射的12颗计算卫星全部成功入轨。
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采用国星宇航自研智能网联卫星平台,搭载了之江实验室星载智能计算机、星载高速路由器等载荷,实现了“算力上天、在轨组网”,通俗理解起来,就是天上的卫星不仅能拍照、导航、通信,还能像地面上的超级计算机一样思考和计算。它们不仅能在太空里算数据,还能互相联网“聊天”!
这意味着,太空从此有了“AI大脑”,未来甚至能帮我们秒级监测全球森林火灾、实时追踪低空飞行器,甚至支持火星探测的数据处理。
这次发射的12颗卫星,属于是星算计划的首发星座。它们搭载了星载智能计算机和星间高速路由器,这两者的联系,就相当于让卫星有了“大脑”,这2颗卫星之间,还能“高速上网”,真正践行了“算力上天、在轨组网”八个字的内涵。
简单来说,以前不管是谁家的卫星,功能都比较单一,就是只能傻乎乎地拍照片,然后传回地面,我们一切的根据卫星图像得出的结论,都是回传地球后人类的慢慢分析。
但现在,这12颗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能在天上自己算数据、互相交换信息,甚至直接给出分析结果!科研团队就曾说,这就像把一堆孤立的电脑连成互联网,我们让卫星也能“组队打怪”了!
你可能想问:地面云计算不是挺好吗?为啥非要把计算搬到太空?太空为啥需要算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这样说道:现在天上大约有7000多颗卫星,但未来3到5年可能暴涨到8万颗!而卫星的增多,却让问题渐渐浮现了出来,那就是数据根本传不完!
圈叔举个例子,比如,遥感卫星拍了一堆云层照片,传回地面才发现没用。地震火灾时,卫星数据要等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处理完,根本赶不上救灾等等。
计算卫星的出现,能让卫星自己筛选有效数据,只传有用的部分,甚至实时生成分析报告。这样一来,卫星不再是“拍照工具”,而是真正的“太空AI”了。
那么,算力上天到底能带来啥改变?目前来看,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具有秒级响应、三维导航的功能,甚至在未来的火星探测中也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这个月底即将发射的天问二号,或许就有机会测试这一可能性。
举个例子,以林火救援来说,需要的就是卫星的精准以及传输速度够快,可现实情况是,传统卫星拍完照传回地面,分析完可能已经烧了几小时。计划根本赶不上变化。而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直接在太空识别火点,秒级预警!
在当下最为火爆的低空经济中,也能实时追踪无人机、飞行汽车。甚至在将来无人低空飞行器的使用上,仅仅依靠地面雷达可能有覆盖不全的情况,那么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就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了,它的全球实时定位功能,可以保障低空交通安全。
再比如,火星探测。以往火星探测器拍的数据,传回地球要几十分钟。但如果太空有算力,部分计算可以直接在轨道完成,省时又省带宽!地面得到的就是所见即所得的答案了。而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还能实时生成三维地图,支持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场景。为未来发展在算力上助力。
圈叔了解,这次12颗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只是开始。研发团队计划未来构建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相当于把云计算中心搬到了太空!
当然,现实挑战也不小。首先就是所有卫星都要面对的太空辐射强、温差大,所以计算机必须超级抗造。而且目前太空算力还是法律空白,谁都能上去都得尽快定国际性的规矩。面对美国SpaceX的“星链”已布局4万颗卫星,我们必须加快脚步。
未来,我们可能用手机直接调用“天脑”算力,甚至靠卫星AI预测台风、监控全球碳排放……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云计算说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可以叫“天计算”了。
你觉得太空算力最先会改变哪个领域?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