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助听器市场还是比较杂乱的,价格从几百到上万的都有,很多小白会陷入选择困难:是省点钱好,还是直接一步到位?
一、低价位的助听器和高价位的助听器差别具体在哪儿
①声音处理能力
在声音处理能力上,低价位产品频道通道数量少,一般只有2~4个通道,处理声音会比较潦草,对声音的频率范围划分粗糙,像“s”和“sh”音,低价位的助听器可能就识别不出来。
高价位助听器通道数量一般是低价位产品的数倍,它们可以细化分割声音频谱,声音处理能力更精准。
另外,在增益(声音放大度)上, 低价位助听器增益范围较窄,一般只有10~30dB,而高价位产品往往能够达到50dB以上,覆盖的人群更多,适用范围更广。
同时它们在增益精准度上也会有所差别。低价位产品增益不够精准,声音容易过大,产生啸叫,而高价位产品就能满足更复杂的使用需求,声音处理柔和,一般不会产生啸叫。
②噪声控制
在噪声控制上,低价位产品和高价位产品差别主要集中在降噪技术、噪声识别、处理速度上。
低端产品采用的一般是基础的单通道降噪技术,它只能识别某种单一类型的噪声,比如风声、风扇转动的声音,而且有些产品识别种类固定,只能对某种声音降噪,不能深入降噪。
另外,由于硬件的限制,它们并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比如马路上忽然出现的鸣笛声、关车门的声音,它们就没办法做到精准降噪,并且在识别速度上,低价位处理器在这样多变的环境里容易导致声音混乱,听起来一团糟。
高端的助听器则可以对噪声分类,像风声和忽然鸣笛声这种持续性噪声以及瞬态噪声都可以识别到位。
而在硬件配置上,通常会内置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噪声处理速度更快,而且在复杂的环境中,它们也能智能降噪,噪声抑制以及语音增强都能同步进行。
③舒适度和使用
在这一块上,便宜的助听器生产采用的多是标准模具,外形没有独特设计,而且用料简单,很多都是硬塑料制作。
这样的物料设计佩戴容易有压迫感,而且长时间佩戴耳朵还会有疼痛感受,舒适度很低。
而在使用交互上,低成本只用简单的按钮反馈,智能功能一般没有,使用比较繁琐,老年人使用有一定门槛。
品质较高的助听器会注重助听器的设计细节。品牌方生产设计是会遵循人体工学设计,考虑助听器的重心与平衡,并且在物料选择上,一般用的是医疗级的硅胶材质,舒适度非常高。
在交互上,会更注意使用细节,比如手机APP控制,音量触控调节,这些交互设计会让助听器使用的灵活度大大提升。
④验配
助听器的作用,是将声音放大处理后反馈给用户,如果助听器不经过验配,很容易就会出现增益、响应频率等参数不匹配的情况,声音忽大忽小影响使用是小,听力二次损伤才是大事儿。
而在这一块上,低价位的助听器一般是“即买即用”类型,并不需要专业验配。有些牌子会有验配功能,但由于验配技术欠缺专业度,得到的调试方案就像放大器,并不能有效落实“听力改善”的目标(这也是最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严厉打击的产品)
好的助听器会开发专门的APP帮助验配,它们背后的品牌都有多年的研发经验,验配相对来说靠谱一些,而且有些品牌后续还会持续进行固件升级,持续性的优化,保证使用体验。
二、一些选购的小建议
①要做听力评估
购买助听器之前做听力评估,这样不仅可以确认自己的听力损失情况,还能在购买助听器时保证体验舒适,不会出现声音过大尖锐刺耳的情况。
而且做听力评估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听力损失情况,在帮助家人购买助听器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听力损失情况选择合适的助听器产品。
编辑
②根据听力损失情况选合适的助听器
根据听力损失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助听器产品。
轻度到中重度听力损失的,推荐选择耳道内助听器。完全耳道内助听器或者隐形助听器,这类助听器体积小,易隐蔽,对外观比较敏感的也可以入手。
中度到重度听力损失可以选耳背式助听器或者接收器耳道式助听器,这类助听器功率大,适用范围广,选择它们可以避免出错。
极重度听力损失的建议选超大功率耳背式助听器,大功率产品对听力改善会更明显一些。
③参数配置要注意
在这一块,其实从上边儿低价位与高价位的差异对比中就可以总结出几个参考。
通道数:要选多通道产品。助听器通道数量多,助听器对声音的处理就越接近自然,声音更清晰,听感更像咱们人耳听到的声音。
一般来说,轻度听力损失选3~8个通道就好,中度或者重度听力损失可以优先选择多通道产品。
降噪:优先选有智能降噪的产品,降噪会跟着环境调整,使用耳朵就不会有闷堵的情况。
反馈抑制:反馈抑制主要是防止声音泄露产生啸叫,一般来说,有算法监测消除反馈的产品可以实时监测并消除噪声,体验会更好。
智能化:推荐选带有APP控制、蓝牙控制、自适应场景切换的产品,这样可以提升灵活度,而且使用会更方便一些。
④售后
助听器和耳机不同,它是一个精密的医疗设备,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整和维护才能保持性能稳定。
良好的售后可以让助听器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运行,避免出现助听器失灵,无法沟通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