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宣
近日,为有效缓解旱情,我省南京、镇江、无锡、苏州、扬州、盐城等多地接连发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公告,并成功发射火箭弹,取得了良好的人工增雨效果。你知道吗?人工增雨并非仅靠火箭弹这一种方式。
“人工增雨是在合适条件下,通过人工向云中播撒适量催化剂,促使云滴或冰晶增大,最终实现地面降水增加。”江苏省气候中心专家介绍,人工增雨作业方式分为空中和地面两种。空中作业依靠飞机向云中播撒碘化银、氯化钠等催化剂;地面作业则借助火箭、燃烧炉,将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入云中。
在众多人工增雨方式中,JC-M15多旋翼无人机系统(气象版)是目前最新颖的人工增雨方式。气象专家告诉记者,该无人机系统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航金城无人系统有限公司打造。它可搭载机载播撒系统,直接深入云层开展作业。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作业范围精准可控,机动性良好,能灵活穿梭于复杂云层环境;催化效能高,可有效提升增雨效果;应对复杂天气能力强,在一些不利气象条件下仍能稳定作业,解决了传统人影作业手段单一、航路安全限制多等问题。
在南京等地,地面燃烧炉增雨也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地面燃烧炉通过燃烧含有碘化银等催化剂的焰条,产生的烟雾随着上升气流进入云层,增加云中凝结核,进而促进降水形成。这种方式具有设备简单、操作便捷、成本较低的特点,在暖云催化增雨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人工增雨也并非随时随地都能实施。专家表示,人工增雨作业需要满足一定条件,首先要有云,且云层厚度需大于2公里;其次要有降水天气过程,包含水汽输送和上升气流区。同时,要依据不同云层物理特性,精准选择作业时机,将适量催化剂送至云层合适部位,才能实现增雨目的。
在增雨效果方面,目前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仍是世界难题。根据有限试验,一次人工增雨作业一般能增加10%至20%的雨量。而对于催化剂是否会污染环境的担忧,专家表示,人工增雨属于微物理过程,非产生新物质的化学过程。常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银等催化剂,成冰能力高且每次用量少。以碘化银为例,作业区域水体和土壤中积累的银离子浓度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所以正常使用人影催化剂不会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