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30号下午,我国神舟十九号三名航天员安全落地,但是在宇航员出舱的时候,三位航天员皆是由工作人员抬着出去的,这一情况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因为在前段时间,美国也有一艘飞船降落,并且全部都是女性,可她们出来的时候,却都是走出来的。
双方的形象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何美国的“航天员”出舱的时候不用抬,难道说真的是技术和体质有差距?
任务性质天差地别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国的神舟十九号是为了研究,而美国的太空之旅是为了商业。
神舟十九号的三名航天员,所在地是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他们呆了足足183天。
这可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而是充满挑战的高强度工作之行,在空间站里,他们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平均要工作12个小时。
出舱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般的存在,每次出舱,他们都要穿上近200斤重的舱外航天服,要知道,在太空的真空环境里,每一个动作都要比在地球上费劲得多。
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设备安装、维修,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强大的体力与意志力,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意外情况。
除了出舱作业,货物搬运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种科研设备、生活物资,都需要他们亲手搬运、安置。
还有数不清的科学实验等待他们去完成,从生命科学到材料科学,每一项实验都关乎着未来人类探索太空的关键技术突破。
而我国的宇航员因为长时间处于太空环境,身体要承受超乎常人想象的考验,在失重状态下,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复杂且危险的变化。
光是肌肉流失,每个月流失比例高达5%,经过183天的太空驻留,相当于全身肌肉减重9公斤。
骨密度也以每月1.5%的速度急剧下降,这个流失量,甚至超过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3年的流失量。
由于没有重力的束缚,60%的体液不受控制地涌向头部,导致航天员的脸部肿胀得像“太空包子”,而下半身却因为缺乏足够的活动,肌肉逐渐萎缩,形成了明显的“鸟腿症”。
当返回地球时,更危险的情况出现了,原本在失重状态下均匀分布在全身的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瞬间坠向下肢,2.5吨血液的突然转移,使得脑供血骤降30%。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航天员很容易出现晕厥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应对这些严峻的身体挑战,我国的航天员们在太空遨游时,一刻也不敢放松对身体的锻炼。
空间站里专门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健身器材,他们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进行肌肉和骨骼的针对性训练,尽可能地减缓身体机能的下降速度。
即便如此,回到地面后,他们的身体还是需要很长时间来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
所以,出舱时被抬着,这绝不是所谓的“娇气”,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航天员的身体健康,避免他们受到二次伤害。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美国那些“活蹦乱跳”的航天参与者。
美国“宇航员的任务”
这几位美国人乘坐的飞船,仅仅是在100公里的亚轨道飞行,整个飞行过程非常短暂,满打满算才11分钟,其中失重体验更是只有4分钟。
说白了,这更像是一场高端的“太空旅游”,本质上属于商业活动范畴。
在10多分钟的时间内,他们的身体机能根本来不及发生明显的变化,就如同坐了一趟稍微刺激点的过山车,下来之后自然还能行动自如。
所以说,美国的航天之旅,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富豪们的猎奇心理以及追求商业利益。
这种短期的亚轨道飞行,与我国航天员长期驻守空间站、执行复杂科研任务相比,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而且,我国的做法,在国际航天领域其实是通用的。
保护英雄而非示弱
美国NASA宇航员克里斯蒂娜・科赫在完成长达328天的驻留任务后,也是坐着轮椅出舱。
俄罗斯联盟号乘组在完成半年任务后,同样是全员用担架转运,并且他们都要接受强制的重力再适应训练,以此来防止突发性晕厥和骨折。
我国航天员更是要经历长达6个月的康复期,每天要进行3小时的复健训练,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毕竟,航天员们的每一次出舱、每一项实验,都是在挑战人类身体与科技的极限,为未来的深空探测、大规模空间站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
所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出舱被抬着走,恰恰体现了我国对航天英雄们的悉心呵护,以及对科学探索的严谨态度。
这绝不是技不如人,相反,这是我们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但却更具意义与价值的道路。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2025-04-30《“龙马乘组”回家了!神十九返回全记录》
央视网——2022-12-06《航天新征程 | 为什么航天员出舱需要被人抬着走?返航之路比想象中的更燃也更难》
杭州日报——2025-04-15《“水果姐”凯蒂·佩里乘坐火箭成功飞往太空,停留约11分钟后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