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生,您此次入境美国的目的是?”如果是普通游客,可能会回答“旅游”或“探亲”,但这位中国青年却让签证官愣住了——"到比尔·盖茨家吃烧烤。"
签证官差点没把手中的印章掉了下来,经过核实,他的邀请函是真的!
他是全球顶尖的50位计算机人才之一,而且华为、OPPO等科技巨头也争相邀请他担任关键职务。
那么这位中国青年,究竟是谁?为何十五年后,他会放下所有海外荣耀,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回国之后的他过得如何?
阴差阳错的“烧烤局”
2007年6月,齐国君和九个小伙伴搭乘飞机,远赴美国西雅图。
而他们的入境理由一栏,齐国君毫不含糊地填上了“去盖茨家吃烧烤!”这话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毕竟,这时候的齐国君,才刚刚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凭借着一手好本事,他被邀请到比尔·盖茨的私人晚宴上。
对于一个只有26岁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人生的大冒险,也是一个传奇。
在这之前,齐国君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也没有从小就接受过什么特殊的培养。
2001年高考那天,18岁的齐国君在志愿表前愣住了,当他看到自己成绩单上的数字时,突然发现自己被调剂到了自动化专业。
这个专业听起来十分高大上,但对于一个本来报考生物学的学生来说,多少带着些许陌生感,尤其是和心中的梦想相差那么远,心里自然难免有些失落。
不过,这种失落感很快就消失了,当他进入到中科大的校园,发现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有着大量数学知识的运用,而数学正是他的强项。
于是,他开始用心去学,慢慢地发现,自动化其实并不那么陌生,甚至还和人工智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开始迷上了这个专业,大学四年,他无数次埋头钻研,最终凭借着卓越的成绩,成功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这是中科大本科生的最高荣誉之一,甚至可以说是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奖项。
站在领奖台上,他不禁感慨,自己从那份因调剂而产生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顺利考上了研究生,继续深入钻研自己的专业。
2007年他获得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机会,这是许多年轻人心中的梦想圣地,能在那里实习,无疑是对自己能力的最大肯定。
谁能想到,实习期间,齐国君的表现如鱼得水,他甚至收到了一个比想象中更加炫目的邀请——参加比尔·盖茨的私人晚宴!
这可不是一般的晚宴,能获得邀请的,都是亚洲顶尖高校中成绩最为优秀的学生,而这样的晚宴,每年只邀请十个人。
齐国君凭借着自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出色表现,凭实力获得了这个机会,当他站在比尔·盖茨的豪宅前时,心里估计已经在小小地兴奋了好久。
那是一个梦幻般的场景,能见到比尔·盖茨,这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很多人一生都无法触及到这样的存在,然而齐国君却凭着自己的实力和拼劲,站在了这个科技巨头的面前。
但是,这位26岁的年轻人,似乎并不满足于此,当他和其他受邀的学子们一起享受比尔·盖茨亲自准备的晚宴时,他并没有拘谨。
开挂人生
那一天,他站在比尔·盖茨的豪宅里,眼前的景象简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面前的“智能试衣镜”如同魔法般地开始工作:他站在镜前,镜子立刻根据他的身形、气质和喜好为他推荐出了几套衣服,仿佛拥有了无限的智慧。
这一刻他的脑海中仿佛爆发了无数的思绪,科技的力量如此强大,简直就像电影中的场景一样,令人震撼。
然而令他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这项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而是在那个晚宴上,他做出的一件事。
和他一起参加晚宴的,有不少精英,面对比尔·盖茨这位科技巨头时,他们大多数选择了默默地保持距离。
可是,齐国军没有,虽然当时他年纪轻轻,但他的心中有着一个信念——机会是要主动争取的,而不是等着它自己跳出来。
于是,他鼓起勇气,走到比尔·盖茨面前,开口问了一个问题:“盖茨先生,您如何评价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作?”
这一个问题,虽然简单,却让很多人惊叹不已。比尔·盖茨眼神温和地看着这位眼神坚定的中国年轻人,笑着回答:“非常好,很满意!”这让不少人都开始注意到他。
2010年,他同时开启了两条攻读博士学位的道路:一个是在中科大攻读计算机博士,另一个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全奖博士。
在这7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过,完成了两篇博士论文,发表了17篇顶级会议论文,甚至还拿下了IEEE数据挖掘竞赛的冠军。
博士毕业后,齐国军没有停下脚步,他顺利进入了IBM沃森研究中心,主导研究了一套新的框架。
这套框架,成功地将金融风险预测的准确率提升了40%,为全球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项技术不仅在金融领域大放异彩,还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测和量化交易等多个领域,最终为他赢得了IBM年度杰出研究奖。
2017年,齐国军加入了华为美国研究中心,开始带领团队设计“TrafficGo智慧城市系统”。这套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彻底改变了城市交通的管理模式,提升了交通效率,改善了市民出行体验。
凭借这项成果,齐国军一举获得了华为的最高荣誉——“总裁奖”。
然而,就在齐国军的事业如日中天,风头无两的时候,一封来自西湖大学的邮件却改变了他的一切。
白宫也无法挽留
2022年,齐国君收到了西湖大学人工智能系的offer,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他不禁心里一动——这可是一个大机会。
西湖大学,这个在他心中一直憧憬的地方,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可他心里也清楚,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松做决定的事情。
毕竟,他在自己的团队里担任着核心角色,不能说走就走,他决定先完成团队的工作交接,确保一切都安排妥当,才安心回国。
齐国君最终回国,背后有许多因素在推动,国家近些年为吸引人才回流,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但除此之外,美国社会的一些变化也成了齐国君回国的重要因素,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华裔科学家的审查越来越严格,稍有不慎,学者就可能面临不小的麻烦。
在这种氛围下,许多科研人员都感到压抑和不安,研究工作难以集中精力,这不仅让他们感到缺乏归属感,还使得他们的学术成果受限。
对于齐国君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变得更加艰难,恰恰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也把大量优秀的人才送回了国内。
要知道,美国的计算机领域,已经有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员是华裔,如果这些科研人员大多回到国内,那么美国的科技行业无疑将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虽然想做出一些反应,但在如今的国际局势下,他们显然不敢再像当年那样限制顶尖人才的流动。
就像当年他们扣留孟晚舟一样,最后也不得不释放,这种不安定的政策,反而成为了促进人才回流的推手。
值得一提的是,齐国君回国,并不是因为有任何官方强制的要求,而是他自己自愿做出的决定。
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在一个自由的氛围中进行科研,这也是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达过的观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选择回国,他们不仅是出于爱国情怀,更因为国内的科研环境逐渐成熟,能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2020年8月,知名AI专家朱松纯放弃了在海外的巨大机会,主动选择回国,在北京成立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同样,2021年,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也回到了祖国,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职位,担任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聚焦于人工智能与产业的结合。
2023年,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李飞飞宣布回国,加入清华大学,这些回国的顶尖科学家,背后都有着不小的推动力,而这股力量,恰恰来自国内日益强大的科研环境。
这些归国的科学家们并非仅仅是因为爱国才决定回国,他们的决定更多是基于对国内科研环境的认可,以及在国内能有更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在齐国君的MAPLE实验室,招聘标准极为严格,很多人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严格的标准背后,是对科研人员深厚实力的要求,也体现了他对科研的追求和对团队的高标准。
正因为如此,齐国君的选择,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国内科研环境日渐成熟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