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风航天城“神经中枢”的一部分,发射场所有的数据都要经过数据处理中心分析,再分发至各系统。为应对逐渐呈现超高密度、超高强度、超高难度的航天发射,科技人员成玉所在的数据处理团队,研发了更加稳定可靠的新一代航天测控数据处理系统,以满足遥外测数据的实时与事后处理分析。
“数据工作十分细致,数据人是要努力做‘匠人’的。”成玉承担着该系统国产化测试工作,她仿佛一位“医生”,要深入了解程序的原理和机理,才能精准定位系统“病症”。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
同样坚韧的,还有扎根在戈壁数十年的郑丹。长二F火箭飞行过程中,郑丹聚精会神进行测发流程的判读和指示,每个测发关键节点的判读和信息发送,都要由她确认。
在飞行试验评估中心,东风航天城的科技工作者正在生成火箭飞行结果快速评估报告,全程仅用了不到3分钟。但曾经,遥测系统记录的火箭参数是一条长达几十米的纸带,科技人员需要分工合作,生成评估报告的周期一般需要3至7天。提速的关键,在于一体化全流程的软硬件平台和环境的建设。在发射场工作了近30年的安金霞,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建起评估中心,为指挥员和各岗位人员提供了高效的飞行评估工具。
东风航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巾帼博士”虽然身处不同的技术岗位,但她们扎根大漠、矢志航天的信念相同。广袤戈壁上的“沙漠玫瑰”,彰显着新时代航天女性的蓬勃力量。(记者 刘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