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市场前景及技术挑战。以下为报告的核心内容提炼:
一、市场潜力与前景
经济规模
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在规模预计达60万亿美元,覆盖全球GDP及劳动力市场价值。美国和中国是两大核心市场:
美国:204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预计达800万台,影响工资3570亿美元;2050年数量或增至6300万台,影响工资3万亿美元。
中国: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120亿元,2035年增至2160亿元,2050年或突破6万亿元,销量达5900万台。
劳动力替代
人形机器人将在制造业、物流、医疗照护等领域逐步替代人工,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尤其在老龄化社会需求驱动下。
二、产业链核心环节
报告将产业链划分为三大板块,覆盖全球100家上市公司:
“大脑”类(22家)
技术构成:以半导体和软件为核心,依赖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实现自主决策,例如英伟达的Project Gr00t、微软的AI训练平台。
关键领域:基础模型(如Alphabet、百度)、数据科学与分析软件、视觉与计算半导体(如地平线)、数字孪生技术。
“身体”类(64家)
硬件组件: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减速器、锂离子电池等,外部结构多采用铝合金与塑料以减轻重量。
代表企业:特斯拉Optimus的驱动系统供应商、比亚迪的电池技术、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等。
集成商(22家)
角色:整合软硬件开发完整人形机器人,涵盖汽车制造商(特斯拉、小米)、消费电子公司(苹果、优必选)、传统机器人企业(ABB、库卡)。
中国优势:深圳企业如汇川技术、雷赛智能在电机和驱动领域领先,优必选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头部集成商。
三、技术进展与挑战
技术突破
AI算法:提升操作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精准度,支持自然语言交互与环境感知。
硬件创新:执行器技术优化机械动作效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延长续航。
核心挑战
成本控制:特斯拉Optimus Gen2物料成本约5万-6万美元/台,需通过规模化量产降低成本。
技术瓶颈:通用AI模型与物理世界的适配性、精密传感器的可靠性仍需突破。
社会政策:伦理规范、数据安全及劳动力替代引发的社会争议需系统性应对。
四、全球竞争格局
中国主导供应链:全球100强中37家为中国企业(含台湾5家),占产业链63%份额,尤其在“身体”环节(传感器、电池等)优势显著。
国际巨头布局:英伟达、微软主导“大脑”技术,特斯拉、波士顿动力引领集成创新,亚洲企业(占73%)在硬件制造端占据主导。
五、未来趋势
应用场景扩展:从工业制造向医疗护理、家庭服务、太空探索等领域渗透。
技术融合加速:AI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推动自主性提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训练效率。
成本下降驱动普及: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将显著降低终端价格,加速商业化落地。
该报告为投资者和行业参与者提供了全景式分析,强调人形机器人作为下一代通用技术平台的战略价值,同时提示需关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