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标准体系建设、质量认证革新及检测技术升级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焦点。多位代表委员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标准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从多维度建言献策。
01 人工智能方面
加快人工智能体标准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表示,亟需加快构建统一、前瞻性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治理框架,为激发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提升中国在人工智能体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她建议,一是健全人工智能体标准协调体系,建立国家级人工智能体标准化协调机构,制定覆盖算法和模型开发、数据管理、验证与测试、多智能体系统互操作性接口协议等方面的统一技术标准;二是构建人工智能体风险评估体系,制定涵盖设计、训练、运行等阶段的技术评估标准,建立常态化安全检测和审核机制。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繁荣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健全人工智能终端标准体系,编制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智能化分级等系列标准,强化国际国内标准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国家层面的自动驾驶统一标准体系,为自动驾驶汽车量产提供清晰的技术准则。制定统一的超充设备技术标准、通信协议,优先推进新投建、核心商圈以及高速公路等稀缺资源地段的大功率快充桩互联互通。与此同时,开展车载硬件技术协议标准化建设,有关部门组织行业共同制定汽车车载硬件和终端设备的接口标准、软件通讯协议规范,提升生态开发者开发和创新的积极性,增强同类型产品在不同品牌和车型的适配度。鼓励车企开放智能生态,建议国家引导汽车行业借鉴智能家居模式,推进行业内外共同制定车联网的有关技术和标准,实现多场景智能终端产品互联互通。
加快完善自动驾驶标准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应加快完善具有引领作用的自动驾驶标准体系。基于我国在自动驾驶技术开发和准入等方面开创性的尝试和成果,推动完善对应的标准体系,包括自动驾驶系统多支柱测试评估方法、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方法等通用标准,交通拥堵自动驾驶功能及试验方法、代客泊车功能及试验方法等具体产品标准,同时也包括面向研发设计和产品准入管理的测评方法等管理类标准。 02 绿色低碳方面
推动绿氢、绿醇快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聚焦“绿色低碳”,呼吁加快绿色氢能(以下简称“绿氢”)和绿色甲醇(以下简称“绿醇”)等绿色能源及原料的发展,呼吁协同完善我国绿氢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建设,争取成为全球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03 技术基础设施方面
统一北斗产品检验认证和应用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表示,北斗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地区、部门与行业之间,北斗应用标准存在差异,检验认证结果无法互认,极大地阻碍了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市场的高效流通。我国在北斗应用推广方面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例如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低空数智大脑建设以及东方慧眼星座与时空大数据模型建设等工作中,亟需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以更好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释放其最大效能。
建议加快构建eVTOL驾驶员资质认证管理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尽管我国的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正在有序推进,但在低空相关立法和标准方面,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eVTOL航空器在设计和技术上具有独特性,与传统航空器存在显著差异,现有的驾驶员资质认证体系无法满足其要求,亟须建立一套针对eVTOL航空器特殊设计和运行特征的驾驶员培训体系。面对技术标准的差异化、加速形成的国际规则等带来的新挑战,构建eVTOL航空器驾驶员资质认证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建议加大换电模式政策力度、逐步统一换电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冯兴亚认为,目前全国乘用车换电站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换电建设成本高企、规划布局整体滞后、电池标准缺乏统一等问题尚待解决。对此,他建议加大换电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统筹规划布局、逐步统一换电标准等多措并举加速推广。针对现行法规位阶较低、现有动力电池利用回收产能明显过剩、企业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他建议尽快出台专项法规标准、加快产业规划优化产能布局、完善监管措施推动规范运营。 04 食品安全方面
加快完善新茶饮行业标准与规范 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红果认为,目前新式茶饮行业缺乏统一、细化的国家标准,包括产品分类、原材料使用规范、制作工艺标准等方面。对此,她希望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完善的行业标准,明确各类茶饮的定义、配料使用范围与限量,规范门店操作流程,保障产品品质稳定与安全,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消费指引。
建议构建中国风味标准战略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认为,全球消费市场格局的重塑与数字经济浪潮相互交织,为中国风味走向世界提供了战略机遇。面对当前的核心挑战,亟需以全局思维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统筹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协同发力,从品牌塑造、标准掌控、技术突围、属地融合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建议由市场监管总局主导立项,牵头制定《中国风味标准化体系》,明确“中国风味”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设立《香辛料辣度分级》《发酵工艺参数》等行业标准,结合传统饮食文化(如八大菜系特征)与现代科技(如感官科学、风味物质检测技术)制定分级标准;推动国际标准互认,推动“辣味健康指标”等关键指标纳入国际食品法典(CODEX),让中国风味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