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由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内科党总支、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发展与建设研讨会举行。会议探讨了AI技术在医学教育、临床决策支持及平台建设中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对医院和内科学系紧跟时代步伐、着力探索AI+医疗的协和特色实践进行深入交流。内科学系老主任张奉春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参会。
内科学系主任李雪梅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医学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展示和交流医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应用案例,激发创新思维、启迪科学思考,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发展。
▲内科学系主任李雪梅教授致辞
信息中心主任周翔教授介绍了医疗AI的协和特色实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突破“感知智能”阶段,加速向理解力与推理力跃迁,医疗AI生态迎来了结构性变革机遇。医院通过建立混合云架构,实现算力按需弹性调度;基于百年临床知识库优化诊疗推理引擎,构建垂直领域大模型;打通单中心-多中心数据链,建立符合国家级数据标准的医疗数据治理模式;创新“技术-伦理-管理”三维防护网,严控网络安全攻击、患者隐私泄露与AI决策偏离医疗本质的风险,立体化建立安全防线。
周翔指出,信息中心将持续深化与各学科的交流合作,以“AI+临床思维”的共生进化为目标,打造10项专科智能体矩阵,建立“准入-迭代-退出”的AI应用全周期管理机制,搭建跨学科共创平台。
▲周翔主任作“人工智能在医学应用的进展及思考”报告
随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教什么、如何教”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新命题。内科学系副主任焦洋教授阐述了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差异,呈现了医学决策中的不同模式识别与逻辑推理过程,提出传统教学不会被AI淘汰。他指出,教师应该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以适应AI辅助教育的趋势,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善用AI工具,以优化临床思维,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升自我学习与临床决策的能力。焦洋还介绍了内科学系目前正在构建的基于大语言模型(LLM)的虚拟标准化病人(SP)评估系统。
▲ 焦洋副主任作“AI为医学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发展机遇”报告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雪峰教授分享了内科学系在构建智能化、信息化医疗生态系统领域的系列创新举措,包括病房交接班电子化、住院医师数据统一管理和“大内助手”智能体。通过添加“需关注”模块、危急值提取、当日操作提取等功能,总住院医师可迅速概览内科学系的全部交班情况,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住院医师数据统一管理模块实现了对住院医师医疗、教学、科研的360°综合画像。在Welink平台本地化部署的“大内助手”智能体为低年住院医师、见实习医师提供了智能化信息查询、服务功能整合、医疗建议与陪练等多重功能,是青年医生的得力助手。
▲ 孙雪峰教授分享“内科学系信息化建设及AI应用实例”
本次研讨会为推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宝贵思路与启示。参会人员表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医疗实践与医学教育将迎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