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我关注科研成果转化、拔尖人才培养等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高校来说,科技成果转化和拔尖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两项创新供给。
“今年全国两会,我关注科研成果转化、拔尖人才培养等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高校来说,科技成果转化和拔尖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两项创新供给。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三大核心支撑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平台、机制、源头三方面协同发力。”丁奎岭表示,当前科研成果转化面临成熟度低、国资参与动力不足、源头创新支撑薄弱等问题,须重点构建“全栈式平台”“容错机制”“高价值科研导向”三大核心支撑。
丁奎岭认为,首要任务是建立“全栈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高校科技成果仅有7%左右达到可工程化阶段,且产业化需经历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投资转让等长链条环节。“这意味着必须由专业机构整合资源、贯通全流程”。
针对国资“不敢投”“不愿投”的难题,丁奎岭表示,须建立“算大账、算总账”的容错机制。“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率仅30%,若国资过度强调保值增值,必然抑制对早期硬科技项目的投入。”他认为,应允许国资适度提升容亏率,将创新生态培育、产业升级带动等长期价值纳入考核体系,真正落实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理念。与此同时,高校内部需配套建立“规则全、流程顺、底线牢”的尽职免责制度,明确合规操作边界,简化审批流程,为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安全网”。
关于提升成果转化价值的路径,丁奎岭调研发现,高价值成果往往源自学科交叉的“无人区”。尽管“高价值、极交叉”研究面临高风险,但其成果更易获得产业界青睐。
对此,他建议将此类研究纳入“十五五”规划重点方向,通过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联动设立专项资助,例如上海交大已投入5亿元实施“深蓝计划”,重点支持智能反应器、海上风电等跨学科攻关项目。
拔尖人才培养须“两个要变”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丁奎岭表示,当前教育体系须重点推进“两个转变”:一是要将静态化培养转变为动态化创新实践;二是要从AI单驱动转变为“AI+HI”双驱动育人。
人工智能会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的变革,优秀人才也会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丁奎岭认为,谁能把AI和HI(Human intelligence,即人的智慧与创造性)结合好,在办学中更深刻地认识人工智能、运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谁就更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高等教育和人才的中心。
“现有培养计划长期固化,重修刷分等‘内卷’现象普遍,这与创新所需的千帆竞发态势背道而驰。”丁奎岭建议,用创新链重塑教育链,将课程体系改造为“乐高式”模块化结构。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学生可根据科研项目需求,自主组合微课程、定制学习路径;30%的专业课已取消标准化考试,代之以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我们设立‘创新创业周’,将学科竞赛升级为常态化的‘比武场’,去年学生原创项目获风险投资超2亿元,这种‘争先式’实践更能激发创新内驱力。”丁奎岭说。
针对AI技术对教育的冲击,丁奎岭认为,AI提升了教学效率,但习题库生成不了思想,算法培养不出批判思维。他以交大“智课工场”为例,展示双驱动模式:教师利用AI工具实现学情实时诊断,腾出精力开展小班研讨;《创新思维》等核心课程采用“智能系统+导师工作坊”双轨教学,AI负责知识传递,教师专注思维锻造。
“我们要求所有教授参与AI教学培训,今年已涌现出17种新型育人模式,如‘数字孪生实验室’‘元宇宙学术沙龙’等,真正实现效率与温度并存。”丁奎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