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
创始人
2025-02-02 10:40:19
0

□ 本报记者 张宣 蔡姝雯 杨易臻 杨频萍

不少观众发现,今年春晚中的科技元素更加丰富多元,比如会跳舞、甩手绢的机器人,垂直起降的航空器,还有“天空环绕视角”对武术表演进行的云上多视角拍摄……这些都为观众呈现出多角度的创新观看体验,科技感十足。

春晚舞台上,由16台人形机器人参演的《秧BOT》引爆人们的好奇心,这些穿着花袄舞手绢、跳秧歌的机器人,是怎么完成如此精密的舞蹈动作的?这款名叫Unitree H1(以下简称H1)的人形机器人,由宇树科技研发,于2023年8月诞生,身高约180厘米、体重约70公斤。在工程师的教导下,H1学会了跑和跳,解锁了科目三,甚至能完成高难度的后空翻。

这次登上春晚,H1依据舞蹈要求设计动作,靠AI训练来执行,采用了3D激光雷达全自动定位与导航技术、多智能体协同规划、先进组网方案等,完成全自动走位变队形、快速转抛手绢等高难度任务。

业内人士认为,春晚舞台上人机协作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和表现力,更体现了中国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领域的创新实力。

峰飞航空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亮相春晚重庆分会场。在璀璨夜景中飞行的eVTOL,向世界观众展示了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亮相的2吨级eVTOL由江苏昆山制造。亮相春晚的峰飞航空V2000CG凯瑞鸥,最大起飞重量2吨,最大航程250公里,最高时速200公里。峰飞航空已在去年获颁全球首张吨级以上eVTOL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标志着V2000CG无人驾驶航空器正式步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本次春晚也引入了前沿AI技术。如甄子丹的武术节目《笔走龙蛇》中出现了“子弹时间”,由阿里云在春晚演播大厅部署的30台相机阵列组成的云上多视角拍摄系统完成。

“子弹时间”通过“天空环绕视角”对表演进行云上多视角拍摄,为观众呈现“空中环绕、时空凝结”等创新观看体验。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AI技术对画面进行3D模型重建,将拍摄画面融合渲染,形成一个完整立体的3D视频图像,呈现物理摄像机无法拍摄的影像。

此外,阿里云的通义大模型AI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在节目画面中。在《岁月里的花》节目尾声,通义万相将舞台画面瞬间转化为静态油画,为观众带来一场虚实交融的视觉盛宴。

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们见证了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一年,也是中国探月工程实施20周年。“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叶培建做客春晚,向孩子们介绍了嫦娥六号模型。

“再过几年,大家还会看到嫦娥七号、天问二号、天问三号……”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的叶培建曾在受访中告诉记者,我国已开始相关研制工作,去月球背面近南极地区探测采样、寻找水源、建立科考站,将月球作为我们进一步走进太空的中转站。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蛇年春晚无锡分会场,“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叶聪深度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载人潜水器从无到有、逐渐强大的过程。“成绩的背后,是一批批海洋工作者接续奋斗、团结拼搏的结果。”叶聪表示。

2024年,我国先后完成首次爪哇海沟载人深潜科考、首次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以及西太平洋首次国际航次科考。至今,全球8处主要深渊海沟,均留下我国载人深潜作业痕迹。叶聪期待,深海领域的科学发现,能够推动我们国家制造业、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百姓日常生活品质。

当Unitree H1机器人甩出的红绸手绢与叶聪团队采集的深海成果在春晚时空交汇,这场科技盛宴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展示,折射出人类文明向“智能纪元”跃迁的三大底层逻辑:具身智能觉醒重构生产范式,空天深海边疆拓展重塑生存维度,量子级AI算力爆发催生认知革命。2025年作为“奇点前夜”的关键节点,正见证着三大颠覆性科技浪潮的共振。

峰飞航空eVTOL划出的飞行轨迹,勾勒出2025年最炙热的立体交通网络蓝图。随着新能源材料突破和空域数字化管理成熟,低空经济正以“飞行汽车+智慧空港+数字航路”的组合拳颠覆城市形态。

阿里云“子弹时间”掀开的不仅是视觉革命帷幕,更揭示了生成式AI对文化生产的重构法则。通义大模型在春晚舞台的创造性应用,证明多模态AI已跨越技术奇点——它既能解构甄子丹武术动作的动力学特征,又能将舞台光影转化为印象派笔触,这种“理解—解构—再创造”的能力,正在影视、教育、文博领域催生元宇宙级内容生态。

这场科技春晚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揭示了国家级文化IP与前沿科技的相互赋能机制:春晚舞台本质上已成为科技创新的“现实扭曲力场”。当叶培建院士手持嫦娥六号模型与少年对话时,探月工程二十载的硬核科技被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图腾;当“奋斗者”号深潜影像与机械臂舞蹈并置,深海探测的工程奇迹获得了文化叙事的生命力。这种“科技秀场+文化仪式”的融合模式,恰如其分地化解了前沿科技的认知壁垒,使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黑科技得以在年夜饭桌上引发共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I体验官探北京丨一座“AI原... 首都北京,人工智能群星闪耀,“一北一南”遥相呼应。北部海淀,加快建设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南部亦庄,正在...
2k档+骁龙8s Gen4+7... 随着手机各项配置不断升级,为了应对手机发热与散热难题,各手机厂商在散热方面的举措可谓层出不穷,常见的...
未来2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 7月8日,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上,施一公、潘建伟、薛其坤等一批院士校长预测了未来科学发...
两部门:推动建立人工智能风险等... 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
一体化五参数气象监测站:精准高... 在气象观测领域,一款性能优异的设备能为数据获取带来极大便利。一体化五参数气象监测站作为便携式气象站的...
原创 西... 2025年6月23日,在西北大漠的荒凉深处,由“国防七子”之一的西工大主导研发的“飞天二号”顺利完成...
铁人鑫威取得热压机快速冷却装置... 金融界2025年7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东铁人鑫威机械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热压...
恒太照明取得带锁定结构的灯具专...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恒太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带锁定结...
金润智通取得马达散热结构专利 ...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廊坊金润智通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马达散热...
松霖科技:2025年研发投入聚... 乐居财经 李兰 7月8日,松霖科技(603992.SH)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董事会秘书吴朝华对...
台风“丹娜丝”向多地“洒水”?... 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热带风暴级)于昨天(7月8日)21时25分前后在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沿海登陆...
箭牌家居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箭牌家居(001322)新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名为“...
兴海和金属制品取得防雾型铝合金... 金融界2025年7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厦门兴海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防...
奥特曼:再也不和小扎说话!Op... 新智元报道 编辑:Aeneas 【新智元导读】刚刚,OpenAI反手就是一记王炸!奥特曼亲自下场,...
年入46亿!北京国家队又干出超... 作者 | 铅笔道 爱羽 2016年5月,一场“蛇吞象”的画面正在进行。一个成立时间不过半年的年轻公司...
中国电信以技术+合作为引擎 推... (记者 安子修)随着技术发展,“数字城市”早已从科幻落地为现实。日前,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
电磁加热器多机通讯RS485和... RS485是一种差分式串行通讯标准,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可达1200米)、支持多点通讯等优...
积极探索员工健康管理新路径 ■记者 史超 通讯员 孙蒙蒙 近日,在“运动、健康、高效”工作生活理念的引领下,黄陵煤电实业有限公...
香港首个AI大模型自动协同通用... 中新网香港7月9日电 香港人工智能(AI)企业维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8日举行“Agentic AI系列...
华友钴业取得反应装置专利,有效... 金融界2025年7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