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分析云端智能化平台成为诸多厂商共识。在脑数据价值日益凸显的当下,多家脑电分析设备商立足软硬件传统业务的同时,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开发出了数据分析、数据打标等服务,并将这些服务集中在“云端智能化平台”上提供。即在云端部署数据分析平台,同时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以PaaS(平台即服务)或者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形式为用户提供数据分析的工具和解决方案。
对用户来说,“云端智能化平台”一是能降低使用者操作难度,用户可在云上对数据进行实时提取、标记和分析。美国公司Brain Electrophysiology Laboratory利用机器学习、云计算和开源手段建立了模块化云平台,提供高精度大规模脑电图记录、分析和解码服务,降低用户脑电数据采集工作量。
二是辅助用户快速开展研究。美国公司Brain Space提供时频分析、连通性分析、地形图分析等在线实时分析工具和标引工具,将设备调试时间由70分钟缩至5分钟。丹麦公司BrainCapture的云上诊断算法将神经科医生的诊断时间从45分钟缩至10分钟。
三是促进远程诊断等应用推广。患者可以向云平台远程上传神经疾病发作数据,云平台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诊断脑状态,从而降低诊断成本和专业人才培训需求,利于在中低收入国家推广。韩国公司iSyncBrain提供远程神经重症监护和远程脑电图服务,与住院监测费用比便宜三倍,99.1%的成年患者在72小时内的发病可被检测到。
对厂商来说,云化平台,一是扩充厂商数据资源。共享数据的云平台在方便用户便捷使用的同时,壮大了厂商的数据资源,形成厂商的无形资产。二是夯实厂商行业地位。云平台与硬件捆绑模式以及开源加深了用户相关品的依赖,厂商制定和主导数据标准形成,从而构筑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