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医院,感谢口腔科医护团队,感谢王教授,我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下来了……”陈先生出院前,对前来查房的我院王友元副教授的真诚感谢,那竖起的大拇指,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悉,这是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王友元副教授团队开展的华南地区首例完全腔镜下非充气单切口腮腺肿瘤及下颌下腺肿瘤微创切除术,这种创新的微创术式将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切除从腔镜辅助过渡到完全腔镜下,迈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微创手术的一大步。
鹌鹑蛋般大小肿物快速增大
今年54岁的陈先生,是一名自媒体主播,爱美且社交活动较多。曾在4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侧耳垂下方,长出一个如鹌鹑蛋般大小的肿物。但由于没有疼痛等明显不适,陈先生也没放在心上。去年陈先生发现肿物快速增大,很快有鸡蛋般大小,左侧脸颊肿得明显,严重影响社交、工作和生活。
多番考虑,陈先生决定求医问药,先后到若干家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咨询了解,得知传统的腮腺肿物切除手术会在面颈部留下较长且明显的手术瘢痕,有损伤面神经导致面瘫的风险,这对陈先生的职业生涯影响较大。不想接受手术的他不由得打起退堂鼓,同时也在打听是否有医院可以开展微创腮腺手术,听闻我院口腔颌面外科王友元副教授在微创外科领域颇有造诣后,便带着一线希望慕名就诊。
王友元副教授在门诊详细了解了陈先生的病史、细致检查腮腺肿瘤后,结合其提供的磁共振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左腮腺沃辛瘤”。经充分沟通,了解到陈先生对手术瘢痕以及面瘫风险的顾虑,以及进行微创手术的强烈愿望,王友元副教授告知可考虑行微创腮腺肿瘤切除手术。
量身定制腔镜微创手术方案
手术前一天,王友元副教授针对陈先生的病情在科室内进行病例讨论,潘朝斌教授表示口腔颌面外科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腔镜辅助手术经验,陈先生的肿瘤位于左腮腺浅叶后下份,大小约5×4厘米,可考虑行微创手术;口腔科主任李劲松教授查看陈先生肿瘤及MR片后表示,腮腺肿瘤较大,微创手术需做好充分评估,要注意切口的选择。
综合科室讨论意见,王友元副教授医护团队与陈先生详细沟通后,将传统的腮腺区颈部S型切口改为发际线切口,决定创新性地开展“完全腔镜下非充气单切口腮腺肿物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在腔镜显示屏的高分辨和放大效应下,该术式能够保证完整切除腮腺肿瘤及辨认保护面神经;非充气的手术方式简化了手术步骤且避免颌面颈部气肿的风险;发际线的手术瘢痕被头发掩盖,带来更加美观的治疗效果,达到了微创手的目的。
陈先生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一天即出院,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手术后瘢痕看不见,且无面瘫、耳垂麻木、涎瘘等并发症。
传统开放手术——腔镜辅助——完全腔镜的术式变迁
“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遵循保存性功能性外科的原则,其主要手术方式为腮腺肿物包膜外或腮腺区域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王友元副教授指出,从手术切口来看,近几年还是在不断改良中,传统切口是在腮腺区到颈部做“S”型切口,即从耳前向下过耳垂向后经下颌角向下颌下方颈部方向的切口,切口线长,术后瘢痕明显,严重影响美观,目前该团队已不再采用传统S型切口进行手术,改良切口包括耳屏前切口、耳后发际切口及耳后耳颅沟切口等,一般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切口进行手术。
虽然改良切口可以改善术后的瘢痕状况,但仍未达到微创手术的要求。腔镜技术具备独有的微创小切口、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近年来在胸腹腔外科以及甲状腺外科等专科受到广泛推广应用。王友元副教授介绍,“团队已经多次利用腔镜辅助切除腮腺、颌下腺及颈部良性肿瘤,达到‘无痕’的效果,在微创手术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次手术从腔镜辅助到完全腔镜的突破,也是得益于既往手术经验的积累。”
据悉,完全腔镜下的手术应用除了腮腺肿瘤外,还可以延伸到下颌下腺、颈部肿物等手术,借助内镜系统的放大功能和显示屏的高分辨率等功能,更加直观和精准的进行细微结构的解剖和保护,比如面神经解剖,减少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可能,减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另外,腔镜下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准确判断肿瘤包膜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够多角度直视下摘除肿物,甚至可显示微小病灶并进行切除,降低残留风险,达到了预期微创手术的目标。
预防腮腺肿瘤,从戒烟做起
王友元副教授介绍,腮腺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是腮腺经常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6:1,大多数沃辛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肿瘤的发生可能与长期吸烟等因素相关。
多形性腺瘤(混合瘤)是另外一种常见的腮腺肿瘤,发病更年轻化,男女比例接近。患者就诊后通过CT、MR或彩超结合专科检查并结合病史常可作出诊断,确定的诊断需要借助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来明确诊断。
王友元副教授提醒,吸烟可能是腮腺肿瘤的诱发因素,预防腮腺肿瘤,从戒烟做起!
据了解,陈先生腮腺微创手术的同一周,王友元副教授团队也顺利开展了华南地区首例完全腔镜非充气单切口下颌下腺肿瘤切除术,慕名就诊的孙女士对手术效果非常十分满意,第一天即出院,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无特殊注意事项,术后只需加压包扎3-5天后,按时到门诊拆线即可,真正达到了微创手术的目的。
专家简介
王友元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
我院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整合专委会第一届青年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牙合学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口腔头颈医学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口腔整形美容协会委员,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及波士顿儿童医院访问学者,获评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实力中青年医生。
提倡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根治与外形、功能并重的治疗理念,擅长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如舌癌、口底癌、颊癌、牙龈癌、口咽癌等以手术治疗为中心的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放射性颌骨坏死等的手术治疗,擅长“无痕”颌骨肿瘤切除同期骨瓣重建以及内镜下“无痕”微创技术切除腮腺肿瘤等头颈部肿瘤。在计算机辅助的数字化精确重建颌骨缺损及导航引导下颅底肿瘤切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获批我院7项诊疗新技术及4项国家专利。
2016年至2018年获国家公派留学到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及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肿瘤研究与治疗工作。十多年来一直进行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表观遗传调控口腔鳞癌化疗耐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炎症微环境调控口腔鳞癌转移、头颈鳞癌免疫应答及耐受的分子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基金9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Bri J Cancer》《Cancers》《Oral Oncol》《Cell Death Disease》《Head Neck》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6篇,《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论文8篇,担任《Oral Oncol》《Cell Death Disease》《BMC cancer》《J Oral Maxillofacial Surg》《Int J Oral Maxillofacial Surg》《J Cranio- maxilla-facial Surg》《Int J Surg》《实用医学杂志》《口腔疾病防治杂志》等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专家;担任各类型基金评审专家。
RECOMMEND
逸仙人在基层丨刘远芳:主动请缨,医心为民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叮!科学用药指引已送达
责编:黄睿、林泽锋
初审:林伟吟、刘文琴
审核:欧阳霞
审核发布:古小红
好看的话,不妨点击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