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席“2023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的专家姚余栋,也是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还曾经是央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面对世人,提出了一个“每人五条命”的概念,也提示大家要直面未来养老与财富不匹配的风险。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5条命,那就是:
1.生理寿命,也就是自己能活多长,当然与基因、饮食、医疗条件、医疗能力是紧密挂钩的;
2.预期寿命,也就是预期自己活多久,这其实也决定着自己会自主要做好那些准备,如何安排和渡过自己的一生;
3.健康寿命,其实就是自己有质量的寿命,是指自己能自主活动,自己决定自己的意志的时间长度,例如自己瘫痪了,那基本上健康寿命就结束了;
4.财富寿命,也就是自拥有或者能支配的财富,能让自己支撑到何时?赵本山说过,天下最怕的事情,就是人还在,钱没了。
5.历史寿命,将来去世以后有没有数字化,能不能永生,或者能不能被人纪念。
那么未来,我们可以预料到,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寿命会越来越长。曾经有科学研究过,到2050年,我们的预期寿命有可能会超过百岁,那么现在其实我们已经有效地超过了84岁,未来有可能预期寿命会冲到120岁。那么预期寿命长了。我们的财富寿命能跟得上吗?
我们的财富寿命需要支撑人生成年后的最主要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我们的健康寿命,很多人将一生分为退休前和退休后的生活,其实如果结合健康寿命、生理寿命和财富寿命来区分,我们在成年后,应该分为3个阶段:
3.健康寿命阶段过后,生理寿命还未结束。人的岁数越大,最终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基本上就需要人来照顾了。基本上都是靠着被动收入在生活,但是因为健康寿命没有了,那么需要开支的费用反而再加大了,住院的医疗费、日常生活的护理支出、常年的服药费用。此时还有没有财富寿命呢?那么蔚来的差异可能会很大。
我们现在可能要关注“财富寿命”的问题。“我们都低估了长寿风险,人活着,钱没了怎么办?现在是最大的风险。”另外,如果没有做好规划,手头只有定期存款,或者可以变现的房子,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子女惦记。所以给自己做一个长期的养老规划,做好自己,在未来退休后,这两个不同阶段的现金流供给,那是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严肃问题。
尤其是在健康寿命没有了的阶段,大概率会发生在75岁之后,此时生理寿命还存在,我们如何保证一个有品质的养老生活呢?有可能居住到养老院是一个最可靠的选择,但目前低生育率、晚婚晚育的趋势下,当自己老的时候,自己的儿女可能那时候还在奋斗,哪有时间照顾自己呢?
目前的趋势已经明了了,成熟经济体国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他们现在老人的今天养老选择,就有可能就是我们明天的最可能的选择,我们同他们走的是同一条发展道路。当逐渐也发展到中等收入国家,我们和世界的思想也逐渐趋同。那么西方目前成熟的社会形态,有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但那个时候无论是社区的养老院还是商业化的养老院,又或者那些品质生活的高端养老院,都需要老人给自己准备好一笔财富,延长自己的财富生命。那么你认同吗?如果认同了,你有给自己开始做准备吗?关注德先生,欢迎一起来讨论,可能我有好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