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何梁何利基金2023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授予56位杰出科技工作者。其中,1人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2人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3人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周继勇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农学领域三位获奖人之一。
据悉,本年度获奖人员年龄跨度大,最年长者91岁,最年轻者仅41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青年创新奖获奖人员平均年龄43岁。两院院士获奖人数占总数的23.21%,较2021年度和2022年度有所降低。获奖人员中女性科学家有4人。
|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我国“神舟之父”戚发轫院士。
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我国“神舟之父”戚发轫院士。作为我国著名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在载人航天器、卫星、宇航元器件和空间事业战略发展等领域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他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载人飞船发展路线,突破载人航天器关键技术,带领团队圆满完成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行任务以及神舟五号“一人一天”、神舟六号“多人多天”载人飞行任务等。
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分别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科学发现或作出了突出贡献。
|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周继勇在颁奖现场(图自浙大动物科学学院微信号)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周继勇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长期在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畜禽病毒免疫系统损伤性疫病的基础理论与免疫预防控制技术研究;发现并鉴定了阿龙山病毒、野生哺乳动物的禽流感病毒自然感染;创立了损伤免疫系统的无囊膜病毒的天然免疫拮抗与衣壳变构模型;创建了免疫损伤性病毒的新生物制品技术体系,研制出商品化的高效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与检测试剂商品化标准产品;构建生物制品转化平台,推进技术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此次“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青年创新奖获奖者8人、产业创新奖获奖者11人、区域创新奖获奖者4人。产业创新奖首次奖励了一位奋斗在载人航天工程产品制造一线的特级技师,这是何梁何利基金获奖科学家中的首位“大国工匠”。
记者注意到,本年度获奖者中有一批为完善本学科及交叉领域发展作出原创贡献的科学家。有获奖人致力于宇宙结构的数值模拟、暗物质晕的物理性质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研究,对暗物质晕模型这一描述宇宙结构的基础理论作出系统性、原创性贡献;还有获奖人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光子学实验室,搭建起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的桥梁,引导脑疾病防治与智能技术发展。
此外,多位获奖人聚焦民生关切。比如,有获奖者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可吸收冠脉支架”,植入3~5年后支架完全降解,血管恢复自然状态;还有获奖者是变荒芜为沃土的“大地医生”,从事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发明了边采边复和黄河泥沙充填的耕地复垦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产业创新奖获奖人为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堵点问题作出贡献,如有获奖人实现了超晶格红外探测器芯片关键技术的突破,成果应用于高过载图像识别、空间遥感、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领域。区域创新奖获奖人则用创新成果助力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如有获奖人聚焦西藏特色资源的科研开发工作,攻克了高原低温低氧生物加工中的多项技术难题并实现产业化。
青年人才勇挑大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成为本年度何梁何利奖的一大亮点。比如,有年龄最小的获奖人证明了虚数在量子力学中的必要性,其承担的“九章光量子计算机”国家重大任务,使我国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首次成功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
据悉,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29年来共遴选奖励1582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设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
来源 | 科技日报、浙大动物科学学院、杭州日报
编辑 | 王姝 校读 | 胡丽华
责编 | 江英华 监制 | 尤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