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第五届北京科学传播大赛科普讲解赛道决赛在北京科学中心“三生”主展馆B1报告厅举行。共有11位成人组选手及15位青少年组选手入围决赛。
评委席上,由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周洪直、中国科学技术馆研究员朱幼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劲硕、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韩静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图书信息室主任薛兆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建科、清华大学碳立方实验室执行主任徐静阳组成的评审团队为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进行了专业而详尽的评审打分。原科技日报社主任记者晏燕作为监审,对现场的评审工作进行全程把关。
比赛结束后,小编采访了参与比赛的选手以及到场的各位专家和观众。原来选手们的参赛之路也充满了好多困难!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比赛背后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吧~
专家点评
competition
张劲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北京科学传播大赛我已经参加过三次评审,每一届大赛无论是选手还是组织方,包括学校和各个单位,推出的选手们都能体现出我们今天整个北京市在科学传播方面,很多单位确实有非常优秀的人才。另外还有很多青少年朋友,他们对科普和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整个的过程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每届大赛中优秀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出来,而且有很多人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也让评委们记忆深刻。
同时,也希望北京科学传播大赛能够继续办下去,能够通过各种好的机制来激励和发现更多的,愿意与社会公众来分享的科普讲解人员。实际上我们的科普讲解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弱的,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大赛能够促进整个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科学传播工作的进步,能够提升整体的水平。也希望我们的北京科学传播大赛能够继续办好,展示出我们北京科普人的风貌。
观众发言
competition
我觉得科学传播大赛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同时也是对科学知识的一个很好的传播。
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全民科学的素养就是我们未来科学发展的土壤。所以我想我们这个大赛本身就是在厚植这片土壤。只要是我们的科学占据了高地,那么伪科学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市场,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选手风采
competition
青少年组选手宋佳瑞: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讲解题目:《无人驾驶的眼睛家族》
Q: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瓶颈?
A:在这次比赛的准备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讲解词背不下来,PPT合不上、很多知识点此前没有了解过等。关于没了解过的知识点,我通过查阅文献,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来学习它们,这不仅解决了我这次演讲中遇到的问题,还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Q:参加此次大赛,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呢?
A:参加这次比赛让我的科学知识有了增长,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我的科学成绩也得到了提高。在学校里,让我和同学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这次比赛中我还自己动手制作了一辆自动驾驶小车,它可以避障,转弯和行驶。这辆小车在学校里得到了展出,让我觉得非常开心。
Q:你想对大赛说些什么?
A: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参加北京科学传播大赛了,上一次我获得了三等奖,这一次我想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次比赛中我了解到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了科学素养,体验到了更多刺激好玩的比赛经历。我能与更多的优秀讲师、科普传播者共同站在一个舞台上,听他们的讲解,学他们的经验,让我的讲解经验也得到了成长。
成人组选手司子业:
中国园林博物馆
讲解题目:《禾下乘凉梦》
Q: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瓶颈?
A:因为时间比较紧张,而且我们主要是在随机命题上遇到了很多跨本职工作的难点,所以准备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对随机命题的攻坚克难。既要保证自己讲述的内容是正确的,还要做到不出现错误的科学传播。
Q:参加此次大赛,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呢?
A:参加这次大赛,对工作的帮助其实是非常大的。本次大赛给选手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可以让我们认识更多的科学传播工作者,同时也可以让我们除了在本职的工作岗位上换一个环境,以另外一种方式,参赛的方式将科学知识传播出去。此外,在准备大赛的过程中也可以丰富我们自己本身的知识储备。
Q:通过这么多天的努力,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A:科学传播任重道远,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一定要在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在这样一个好的时代,国家如此重视科学科技和科普传播工作,我们作为科普传播工作者,一定要跟着国家的指引,把科普传播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做好。
Q:你想对大赛说些什么?
A: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科技科学传播工作的背景下,大赛给我们准备了一个如此好的平台,让我们和其他的科普传播工作者进行交流,得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个提升。这首先要感谢本次大赛,同时也希望大赛能够越办越好,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科普工作被普通老百姓所熟知,让大家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