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科创企业正加快“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的新蓝海。作为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域,闵行区积极创造助力企业“走出去”的优质环境和先决条件,并于近期集中梳理了一批代表性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积极整合多方资源,聚焦出海核心议题,探索“出海方法论”,请听报道:
一块鱼排的生产线,通常包含切割、去骨、裹粉、整形几大环节,其中唯独“整形”这最后一步尚未实现高度自动化,需要随时根据消费风向换型、换线,过程中还要控制力度,不能破坏裏粉状态,也不能压得太紧影响口感,因此十分依赖人工。
然而,闵行“大零号湾”代表企业之一“非夕机器人”旗下的希夕科技团队却看到了他们核心力控技术的“市场”所在,希夕科技CEO毛梁说:“做鸡肉加工、鱼肉加工,没有办法保证每只鸡都一模一样,但我们因为有力控技术,可以做到这些标准。我们接触了一些日本的商社,澳洲、新加坡、新西兰,还有中东、欧洲,都有一些线索在沟通。每个国家当地的一些政策一些要求都不太一样,我们需要多方的合作。”
目前,闵行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77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超3300家,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746家。从本土企业发展成全球性企业,是许多科技公司的共同梦想。
机器人代表企业——节卡创立10年来一直在“大零号湾”发展,公司常务副总裁常莉说,出海的技术优势已经具备:“今年我们成为全球首批,并且是中国首家也是唯一的通过标准机器人命令接口的协作机器人厂家,也进一步帮助我们快速地去融入了国际头部用户的供应链体系。”
所谓“风浪越大,鱼越鲜”,出海过程中,企业遇到的困境也不少,比如会涉及业务合规性、本地化运营、海外知识产权获取等难题。记者就曾在采访中,听到不少企业提及,海外项目具有复杂性,企业通常在收到预付款后再采购生产。然而,传统的外汇收汇备案流程耗时2到4周不等,服务费不能及时汇出,可能影响业务开展,希望大零号湾区域能享受与自贸区同等的政策优势。对此,闵行区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更便利举措。
“天工之家”科学家创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顾冰说:“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那背后一定是要有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来支持。现在政府也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而不是单打独斗,帮企业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闵行区副区长谭瑞琮说,各条线和板块正在排摸已经或计划出海的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现场办公、联席会议等制度,开拓信息渠道,引入服务机构,线上实时对接,线下搭建平台,“组团”为企业打造“出海的大船”,并一路保驾护航,探索一套“出海方法论”:“当然每个企业它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当我们面对同一个大的环境,我们需要把共性需求和共同目标凝聚起来,发挥政府引导优势,比如我们现在在筹备和上海市人工智能协会关于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出海有这么一个会议,在会议之前会做一些需求的调研,主要是信息的获取、风险的防范、应用场景的合作,搭建好一个平台。”
来源:今日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