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印发《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能够支撑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20项以上服务型制造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这为服务型制造更好发展,进一步提供了遵循和指南。
有别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于企业提质增效、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国家高度重视服务型制造发展,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有效推动服务型制造不断做大做强。此次,从相对滞后的标准化工作入手,推动建立完善的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势必将推动服务型制造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制造+服务”使得制造业更有温度,进而也就能提升产品的价值和市场占有率。传统的制造业是相对“冰冷”的,所有的产品都是流水线生产,更多的时候是客户在适应产品。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更多地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产品与客户的互动性,这样的可喜变化,无疑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实践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大势所趋,一些知名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已经超过50%。顺应潮流而动,是制造业企业的明智选择,也是拓展盈利空间、赢得市场主动的必然要求。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服务型制造的基础一定是制造,是在以制造为核心的前提下“+服务”,而不是顾此失彼、舍本逐末,忽视掉制造而谈服务模式创新,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建设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定规矩、定方圆,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性。
服务型制造发展,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存在挑战。一方面,发展服务型制造,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才投入,需要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接轨,这对于不少企业都是不小的挑战。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制造+服务”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提升,一些灵活性强的小企业也能够参与竞争,这对于经济发展就是好事。
当然,服务型制造发展还需经受市场的考验,尽管之前已经有着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未来的路肯定也还是会有波折。坚定方向,乘借政策之帆,行稳创新之船,“制造+服务”开出的一定是生机蓬勃的希望之花。(高永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