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传统是科学探索的一道冷酷界限,凡是想要进入未知领域的人就必须要跨越它。”——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材料科学家、四川大学教授张兴栋说。
“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中国轨道交通引领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说。
5月28日,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来临之际,由四川省科协、四川省委组织部(省委人才办)、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科技厅、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追光科学家 传薪耀未来”主题活动在四川科技馆举行。部分在川两院院士、科技工作者代表、中小学校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活动。活动中,由四川省科协组织编写的《追光——四川百年杰出科学家的故事》正式亮相,并进行了赠书活动。
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夏娟、西南交大博士生曲帅和大家分享了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之路,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以及中小学生代表分享了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追光科技工作者
主题活动现场
王玉忠:让科技真正为社会带来福祉
王玉忠院士出生在山东威海一个海边农村,小时候看着父亲打渔,听着海浪声长大。“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们,学的东西有限。”但是没上过几天学的母亲却对他说:“无论如何都要把书读到底,成为一名科学家。”
王玉忠院士
王玉忠发现,在靠海边的农村,只要勤劳,吃饱饭应该不是问题,但在当时,凭布票换取一件布料制的衣服却是一件奢侈的事。恢复高考后,王玉忠首选了化学纤维专业,就是因为一个简单朴素的愿望——为老百姓解决穿衣问题作贡献。
上了大学的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期间还到各个化纤厂学习。”上世纪90年代,王玉忠博士毕业,在四川大学留校任教。1994年,新疆一次射灯高温引燃涤纶帷幕的事件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我刚刚获得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正是聚酯纤维的无卤阻燃!然而因为没能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阻止灾害事故的发生让他深深自责。“从那刻起,我意识到科研不能仅停留在基础研究,更应推向实际应用,让科技真正为社会带来福祉。”通过不断探索阻燃原理和新技术,王玉忠和团队终于实现了阻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易国栋:众多科研一线的校友是七中科学教育最好的印证
培养了九位院士,众多行业新锐,以及多位奋斗在科研一线的校友,是成都七中数十年重视科学教育的最好印证。
“《追光——四川百年杰出科学家的故事》书中,有为成都七中学生科协杂志题名‘未来梦’的刘宝珺院士,有多次为七中学子讲述个人成长历程的杨正林院士,有科研与艺术修养俱佳的谢和平院士,有我母校老师、动物学家胡锦矗教授、有成都七中校友张兴栋院士……”
易国栋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特别谈到了七中校友张兴栋院士。1950年,临近高考,张兴栋把目标锁定在北大哲学系,但是遭到了班主任的强烈反对:“祖国建设急需人才,你应该去学理工科。”于是,张兴栋院士把志愿改为物理专业。
张兴栋院士的科研之路异常崎岖,1983年,他的研究跨界到生物材料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了磷酸钙陶瓷可以诱导骨形成和再生,但此后差不多20年时间他都在坐“冷板凳”。
终于,2018年,“国际生物材料定义共识会”在成都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专家齐聚于此,张兴栋院士提出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经大会投票通过后,作为新定义列入了“生物材料定义”,这也是由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义。“当时总是想,都坚持了几十公里了,万一还差最后一公里,这条路就走通了呢?我不能放弃。”科学家精神在张兴栋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学家群体身上变得具象可感。
夏娟:读博期间我曾想过放弃
夏娟
“我整个小学阶段,到初中刚开始的时候成绩都是倒数,在班里妥妥是一个小透明,自然也从来没有在学习中体验到过快乐。”直到初二开始接触物理和化学,夏娟才突然开了窍。偶然选择科研这条路的契机还是因为大学即将毕业时,恰好入选了川大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导师是做凝聚态物理方向,于是我就被迫换专业攻读物理学的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多次有过放弃和退学的念头,但是,挣扎了一段时间之后她还是决定坚持,别人能够坚持下去为什么我不能?“现在回想起来,但这些磨难都成了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为什么选择科研?为什么选择做物理?对电子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夏娟而言,做科研最大的乐趣就是拨开层层迷雾,把未知变成已知。然而很多时候,偶然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好走。但也必须咬着牙故作轻松地走下去。例如,发表的每一篇论文背后都有几次到十几次的拒稿,拿到的每一个奖项背后是多年申报的石沉大海,获批的每一个项目之前都有无数个修改本子的通宵达旦……
曲帅:踏实走好科学每一步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曲帅分享了在导师翟婉明院士指导下学习和成长的故事。
曲帅
现在,他仍然记得第一次向翟老师汇报自己撰写的论文初稿时的情形。“初读之后他眉头紧锁便拿起红笔批改,大到论文的逻辑性、章节题目的拟定、文献综述的引用规范,小到公式中字母的字体字号、图表演示方式,纸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圈点批注的痕迹。”
后来,曲帅的论文被翟老师一遍又一遍严谨细致、不厌其烦地修改了五六次,才勉强通过。“翟老师时常告诫我们:科学研究环环相扣,大意不得,一个看似无关要紧的细小差错,却可能导致整个逻辑链条的彻底崩塌。”
正是因为翟老师的悉心指导,曲帅累计发表了二十余篇英文学术期刊论文,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
现场小观众在认真做笔记
一起追光
据悉,全省科协系统将以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契机,广泛联动学校、院所、企业、社区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组织策划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真正让科学家成为“全民偶像”,让创新引领时代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