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炼成记
创始人
2024-01-08 13:13:30
0

原标题:重庆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炼成记

李先广(右二)在复合机器人应用调试现场。(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李先广,1966年出生,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重庆市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

他带领团队研制的高精高效数控制齿机床,填补国内空白,为高性能齿轮自主制造提供了保障。如今,他再次进军智能制造行业又一次成为技术带头人。

最近,一份“国家卓越工程师”表彰名单,引起广泛关注。

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在我国尚属首次,今年57岁的李先广,成为重庆唯一入选对象。

什么样的工程师,才称得上是“国家卓越工程师”?12月13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重庆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简称机电智造),与李先广展开对话。

老师一句“科学的春天来了”

他决心进厂从设计员干起

南岸区机电一支路两侧遍布制造业企业,机电智造所在的小楼并不起眼。

谈及这份沉甸甸的国家级荣誉,身材瘦削,头发已有星星白斑的李先广笑称:“可能是运气。”随后补充道,“当然,这些年我还是在专业领域做了一些事。”

为何选择成为工程师?原因要从1978年说起。

那年,李先广刚上初一。“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的这些引领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在李先广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老师告诉我们,科学的春天来了。”一句话,让他立志投身工科。

1983年,李先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重庆大学,“当时感觉重庆大学的工科比较强。”选专业时,招生简章首页“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中的“自动化”字样,深深吸引了他。毕业后,李先广觉得在生产线上才能发挥自己所学,因此选择进入重庆机床厂。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现代工业心脏,而齿轮,则是工业的命脉。当时的重庆机床厂,是全国机床“18罗汉”之一,被誉为中国齿轮加工机床的摇篮。中国第一台滚齿机、剃齿机、插齿机以及蜗轮母机都诞生于此。

李先广从设计员干起,陆续参与了滚齿机产品的零件图设计、部组设计等,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竞争合资车企的大单

他要“给‘重庆造’争一口气”

1996年下半年,一家中法合资车企在湖北武汉建厂,其变速器齿轮加工设备及整套技术面向全球招标。

重庆机床厂决定放手一搏,投标技术方案的制定任务,落到了技术骨干李先广头上。

“从武汉买回标书仔细阅读后,大家都蒙了。对方要求机床设备能准确自动识别工件,对加工效率和精度水平也有很高要求,还要在一个月内完成方案。”李先广回忆,当时,国内在这些方面还是空白。

“为了赢下这个大单,更为了给‘重庆造’争一口气,我们必须上。”李先广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大家围在一起讨论,在工程图板上用尺子和铅笔一笔一笔画出结构图和关键布局图,无数次推倒重来。夜以继日的一个月后,团队拿出了一套成熟的方案,一举中标。

如何把方案变成装备,是更难的。

“难点在于数控、传感和自动化技术,只有不断试错、改进和完善。”李先广说,别小看一个齿轮,评价指标往往有七八个,只要一项达不到就前功尽弃。

为解决一个小问题,常需要拆掉整个装备,重新装配。那段时间,通宵加班成为李先广的常态,经过几个月连轴转,团队研制的产品最终达到了合同要求。

这款数控自动滚齿机及加工系统,填补了国内研发产品的空白,经过不断优化改进,很快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装备。

50岁转战智能制造新领域

率团队研发复合焊接机器人

从2007年到2013年,李先广带领团队研发出高效精密数控磨齿机等一系列高档制齿机床,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为企业带来了30多亿元的营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产业趋势和时代浪潮共舞,是工程师永不结题的课题。

2018年,50岁的李先广来到机电智造任总工程师,一头扎进智能制造的新领域中。

通过调研,李先广发现,公司接到的数字化车间订单中,不少项目需要焊接机器人,之前都是外包出去的。“焊接这个领域,存在大量机器换人的机会,未来一定很有前景,为什么不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李先广组建团队,开始自主研发。

“他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无论哪个团队,只要遇到机械方面的问题,大家总会想到去找他。”公司智能化部硬件设计二室主任吴樟洪说,不管李先广多忙,都会挤出时间帮助团队答疑解惑,有时涉及他自己了解不深的领域,就会利用业内资源寻找外援。

很快,团队成功研发出复合焊接机器人,并通过不断改进,实现了从固定工位到一定区域内游走的突破。随着该机器人竞争力的提高,企业接到了不少订单。在今年智博会上,这款复合机器人一经亮相,便受到不少中小企业的青睐。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再次回到如何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这一问题,李先广用这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话作答。

对立志成为优秀工程师的年轻人,李先广建议:“科研道路十分艰辛,想走好这条崎岖的山路,就要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积极投身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服务社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深圳市科达利取得盖板组件及电池... 金融界2025年5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市科达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盖...
原创 千... 你可能以为千元机只是给爸妈用的“接电话神器”,或者学生党的“临时战备机”,但红米Turbo4 Pro...
“人工智能+”,山西怎么“+”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华为将推出鸿蒙折叠电脑 5月15日,第一财经获悉,在5月19日nova 14系列及鸿蒙电脑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将推出鸿蒙折叠电...
华为发布会将推出鸿蒙折叠电脑,... 5月15日,第一财经获悉,在5月19日nova 14系列及鸿蒙电脑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将推出鸿蒙折叠电...
香港故宫文博馆推出“‘纹’以载... 5月14日,在香港故宫文博馆,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数字化的故宫建筑、陶瓷、织绣等文物上的传统纹样。 5...
竹芒科技申请机器人送货专利,避... 金融界2025年5月1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深圳竹芒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机器人送货...
博白:人工智能进校园 点燃学生... 5月12日,博白县人工智能社科普及进校园活动走进博白镇幼儿园,活动通过为小朋友展现科学原理,培育他们...
含硼聚乙烯板:科研机构的高效屏... 在现代科研领域,尤其是涉及核能、放射性物质等领域的研究中,中子屏蔽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含硼聚乙烯板...
全车塑料,没有音响,这就是美国... 都说 3 万块的宏光 MINIEV 是给人民造车,那现在美国人民也有自己的宏光 MINIEV 了。 ...
蔡司智能玻璃新突破:车窗变身高... 蔡司公司在中国首次公开展示了其革命性的车辆智能玻璃方案,这一创新技术在近期举行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
中国打造2800颗算力卫星天基... 北京时间2025年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
AI早报 | 腾讯高管称现有G... 腾讯高管称GPU够训练未来几代模型 5月14日,腾讯控股表示,AI能力已经对公司效果广告与长青游戏...
阿里巴巴开源视频生成与编辑模型... IT之家 5 月 14 日消息,据《科创板日报》报道,阿里巴巴正式开源通义万相 Wan2.1-VAC...
智能快车,出发向未来!2025... 智能时代到来,数字技术将如何撬动教育变革?5月14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湖北武汉开幕,教育数...
火星地下暗藏巨型液态水海洋,或... 一项震撼科学界的新发现揭示了火星可能隐藏着一个庞大的液态水海洋,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这颗红色星球...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50... 生成式AI 一、 AI 笔记产品 Notion 今天发布了 3 个 AI 新功能All-In-One...
重庆力争农业生产信息化率202...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伟平)5月14日,记者从2025年全市智慧农业现场推进会上获悉,我...
难怪现在小屏手机这么火 这几款... 【CNMO科技消息】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大屏手机曾一度占据主流,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
梯次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以下简称《参考指引》),作为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