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移动性诅咒”,让5G信号更快更强
创始人
2024-04-30 08:01:33
0

原标题:破解“移动性诅咒”,让5G信号更快更强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你是否曾因手机没信号而着急过?

在行驶的地铁上,或是在狭长的隧道里,当急需使用手机却一直处于“加载中”时,发不出去的消息、停止更新的导航,常常让人“抓狂”。

5G时代,如何满足用户对信号覆盖面广和传输速度快的“刚需”,是电信行业钻研求解的重难点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尹海帆多年攻关,带领研究团队成功攻克5G性能在中高速移动环境下大幅下降等世界性难题,让用户的5G信号变得更快、更强。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我将坚持向未知领域探索,以解决技术难题为使命,以通信技术赋能国家发展。”4月29日,刚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尹海帆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放弃企业高薪回校任教

回顾自己的科研路,尹海帆认为,一切始于兴趣。

读本科时,他在一次比赛中参加了一个“导盲机器人”项目,设计出帮助视障人士出行的智能设备。

这个项目不仅让他第一次站上了国家级领奖台,更让他真切体会到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对未来投身无线通信领域有了更明确的思考。

2008年,3G网络刚开始全面商用,尹海帆就听说电信学院有团队在研究4G。他对这一超前的研究领域非常感兴趣,也想参与其中。

就这样,尹海帆拜入导师刘应状门下。

“不论是对科研的热情,对创新的追求,还是科技报国的情怀,刘老师都对我的影响很深。”他说。

硕士即将毕业时,尹海帆计划出国读博,刘应状便特意邀请一位法国教授到学校来讲座。

在老师的介绍下,尹海帆与这位法国教授有了交集,双方的研究领域也颇为契合,后来就申请攻读他的博士,顺利完成学业。

获得博士学位后,尹海帆先在通信企业工作了3年,主要从事5G核心技术研发等工作。但他心中还是时常回忆起校园,念着自己想做一名教师的梦想。

“几番犹豫,又是刘老师给了我信心。”尹海帆说,得知自己对自由多样的学术氛围更为向往,刘应状鼓励他随心而行,并悉心指导他准备申请材料,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

2019年,尹海帆辞去高薪工作,回到母校任教。

走在熟悉的校园里,看着身边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尹海帆对自己说,要像老师一样,立德树人、潜心科研。

破解5G“移动性诅咒”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我国共发展移动电话用户17.46亿户,其中5G用户达8.51亿户,占比近一半,超过4G用户数近1亿。

显而易见的是,5G正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选择,5G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多。然而,在研究者眼中,5G技术仍存在缺陷。

尹海帆介绍,当用户低速移动或处于静止环境中时,5G性能可以相对于4G提升一个数量级。但当用户处于中高速移动环境下,5G网络的性能就会下降50%甚至80%,给用户带来不便。

“这个问题被称为‘移动性诅咒’,是阻碍5G高速数据传输的巨大痛点。”尹海帆说,在企业工作时就曾接触过这一课题,但当时没能攻克。回校后,他决心再次对这个世界性难题发起挑战。

他发现,这个问题主要源于无线信道信息在移动环境中不仅更难以获取,还会很快“过时”。

为此,团队利用无线信道的角度、时延、多普勒结构特征,提出一项高精度且低复杂度的信道预测技术,可以通过非常少量的历史信道采样来推测未来信道的变化,从而避免信道信息随用户移动而快速过时的问题。

论证表明,这项技术可以使手机在60千米每小时的中高速移动环境下,传输速率也能近似完全静止的状态。

这项研究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引起工业界广泛关注,入选“2020年度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代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相关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与学生共成长

多年科研攻关,尹海帆始终记得第一次比赛时感受到的初心——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

在一次与电信运营商的交流中,对方提出,5G信号覆盖面越来越广,但地下停车场、隧道等地方仍存在大量信号盲区。

“5G所采用的电磁波频率很高,因此信号穿透损耗比4G严重得多。”尹海帆介绍,如果要实现更多场所信号覆盖,传统办法就是多建基站,但这样导致通信网络成本和能耗的剧增。此外,密集部署的基站之间还会相互干扰,大大限制通信速率。

运营商的苦恼让他对新的研究有了思路。

尹海帆把学生召集到一起,鼓励他们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以赛促学,激发创新活力。

在尹海帆的带领下,同学们积极投入“全息智联——基于全息波束赋形的5G信号智能增强系统”项目研究中,研发出国内首个全息波束赋形阵列实物。

以此为基础,大家搭建了基于全息波束赋形的5G信号智能增强系统,可有效增加5G信号覆盖性能、降低能耗、抑制干扰,极大提升5G信号传输速率和可靠性。与国外竞品相比,信号增益性能提升20倍,功耗降低80%。经过了两年的努力,原型系统研发成功后,恰逢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即将开赛。尹海帆指导的学生团队积极报名参赛,项目获得“挑战杯”竞赛主体赛全国特等奖,该系统也在全国5个省份开展试点应用,在停车场、隧道、工厂、居民楼等封闭场所均效果良好。

大四学生张宇豪是团队成员之一。“几百个日夜,我们和老师一起调研、讨论、试错,仿真实验就做了6000多次。”张宇豪说,宝贵的科研经历,让他在理论和实践领域都获益匪浅,目前已获得本校直博资格。

看着得意门生,尹海帆眼中含笑。他相信,从老师、到自己、再到学生,一代代传承下去的,不仅是学术,更是科研精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7... 都说潮流时尚是一个轮回,而对于手机行业来说似乎也是如此,曾经是主流的小屏手机被大屏手机取代后,不少人...
小米自研玄戒芯片电竞手机正在推... 2025-07-19 08:20:55 作者:狼叫兽 据相关消息透露,小米正在对搭载自研芯片的电竞...
美的取得用于空调器的导风组件专... 金融界2025年7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
恒鑫包装取得光学业用缠绕膜专利... 金融界2025年7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恒鑫包装(中山)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光...
马斯克旗下企业新款聊天机器人惹... 来源:西宁晚报 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企业xAI近日发布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引发争议。根据程...
世跃智能申请基于无人监控的AI... 金融界2025年7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苏州市世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
湖南诺信科技取得数控机车组合式... 金融界2025年7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湖南诺信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数控机...
无音乐不夏天 东营移动全程护航... 大众网记者 赵奕宁 东营报道 7月19日—20日,万众期待的2025文汇河海音乐节在东营市揽翠湖旅游...
CES Asia 2025蓄势... CES Asia 2025亚洲消费电子技术贸易展即将盛大开幕,作为亚洲科技领域的年度盛会,本届展会吸...
青年企业家走进广西最大工业城市... 中国新闻网 图为活动现场。陈梅 摄 中新网柳州7月19日电(陈梅)7月19日,广西柳州市举行“智汇...
对“水”重拾敬畏之心 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太空船船员拍下一张震撼世界的照片:地球这个人类家园,在无垠宇宙中呈现出...
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在常熟开... 7月19日,立讯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在常熟开工。该项目总投资50亿元,计划今年年底竣工投产,达产后预计...
浙江杭州|3秒预判负荷热点 夏... 日前,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最新研发的源网荷储AI智慧保供平台上线。该平台能够实现对供电需求的精准预测、智...
国内首个!在合肥开幕! 7月18日 国内首个以“气象经济”为核心的 国家级博览会 ——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 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
苏州迈越智能取得电池串检测设备... 金融界2025年7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苏州迈越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电...
可能有毒!看完立马自查手机壳 你用手机壳吗? 不少人可能都体验过 刚买的手机壳散发出浓烈的塑料味 而当手机发热时 刺鼻的味道更明显...
插上“云”翅膀—城投泰盛环境公... 7月17日,石河子城投泰盛环境公司与石河子市数投智慧城市运营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智慧环卫平台上线,以智...
百余赛队集结2025世界人形机...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刘暄)上海证券报记者7月18日从2025年上半年北京市工业和信息软件业经济...
振华新云取得便于封装高分子钽电... 金融界2025年7月1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振华新云电子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便...
泽宇智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 证券之星消息,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泽宇智能(301179)新获得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为“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