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3年12月16日
芜湖全民共读计划
第二十四讲
《什么是科学》
正式开讲
本期,让我们听听
市科技局党员干部的
“读”家心得
市科技局办公室副主任 尹辉
芜湖共读对《什么是科学》这本书的解读,让我对科学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将科学等同于技术或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然而,科学并非如此简单,它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理性科学,是古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科学的本质。
对于中国古代的科学,书中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数理实验科学方面并无独特的科学传统,而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却有着强大的科学传统。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展现出强烈的创新创造精神,从艺术到科技、从思想到器物、从文化到制度,都创造出灿烂的历史、辉煌的成果。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曾说:“我们若要观察新发明的力量、效能和结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了。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更有底气、更有信心,更应该坚定信念、挺膺担当。作为科技管理工作者,要把科学精神注入灵魂,把科学意识融入日常,用科学的眼光做科学的事情,为推动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贡献力量。
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化科副科长 李佩瑾
《什么是科学》这本书读后感慨良多。
全书通过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现代科学溯源之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现代科学溯源之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西方另类科学传统:博物学五个章节,结合古今中外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一系列问题。
这本书颠覆了我一贯以来的认知:将“科技”一词误解为科学和技术是同一的。常言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与技术的真正关系是什么呢?读完了《什么是科学》我的理解是,可能科学更带有主观色彩意识形态,技术是将科学应用于生活的手段。
这本书让我更加敬畏科学,热爱科学,也学着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去领悟科学,思维的转变会让我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科学。这本书对于所有有探索精神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市科技局平台基地建设科一级科员 周辉
12月16日的“共读计划”分享的是吴国盛的《什么是科学》一书,主要讲述的是科学溯源和中西方对科学的看法,通过对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引导读者对科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在阅读中,我深感科学是一种不断追求真理和本质的精神,而不仅仅是一套工具或技术。
书中强调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随着时间不断修正和更新的体系。这使我意识到科学是一种持续的思考和实验的过程,永远在追求更精确、更全面的认知。
书中提到“它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关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内在推演”,对于现今面临的基础科学薄弱、原始创新乏力这样的问题,具有一些启发性的意义。
阅读《什么是科学》,我深感作为一名科技干部对于科学的理解和分析不能仅限于功利性和实用性,更应该重视其背后蕴含的精神,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真理追寻的精神。这本书引导我重新审视科学,使我更加珍视独立的思考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市科技局外国专家与科技人才服务科试用期公务员 哈拉哈提·哈得肯
吴国盛教授的《什么是科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科学这一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全书分为六章,以历史背景为叙事主线,文脉清晰,论述客观。从简略回顾中国近代史开始,阐述“科学”一词的来源与含义,分析了国人对“科学”的认知过程、对“科学”的态度演变,进而讲述了近代西方将理性哲学和经院哲学相结合,产生了以数理实验科学为核心的工业革命,人类从此进入科技时代。
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书中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对传统文化的讨论,也让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认真学习科学史和传统科学文化,准确把握科学的内涵和要义,以促进科技政策制定、项目研究等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助力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芜湖
来源 | 芜湖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 芜湖市委网信办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