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未通过。”伴随着一遍遍提示音,苏洪泰已经尝试上百次人脸识别认证。近日,他在微信上申请医保码时遇到了困难。“我只要有空,就不停刷,还找人在我的眼皮上贴纸,刷了上百次,总算通过了。”46岁的苏洪泰因为先天性遗传,眼睛在小时候就完全失明了,两只眼睛几乎没有了眼球,深深凹陷,甚至做不了简单的“眨眼”动作。(4月19日央广网)
据报道,除了医保认证,苏洪泰这些年在银行、医院办理事务时,总能遇到人脸识别带来的阻碍。两年前,他准备开一家针灸推拿店,在申请营业执照的时候,由于需要人脸识别,一直没有成功,后来打电话逐级申请,才走了人工审核。一年后,他在重新审核中又遇到了麻烦。近几年他在办理不少业务时需要刷脸认证,让他感到“不胜其烦”。
刷脸认证方便了一部分居民进行身份识别,却困住了与苏洪泰一样的许多特殊人群。点头、摇头、眨眼、张嘴,普通人做起来简单,对某些特殊人群却不容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达8591.4万人,占总人口的6.34%。
事实上,除了盲人,面部烧伤患者、脑瘫、面瘫、老年痴呆症患者、唐氏综合征等患者,也是刷脸的困难群体。他们不仅享受不了便利,还在办理与自己相关的事务时受阻——时间性不强的事务确实可以缓一缓处理,有些紧急的事情却不行,比如坐高铁怎么办?一旦因为无法刷脸进站错过了时间,就只能去柜台重新买票。
人脸识别是一种借助网络的远程识别方式,客观上讲,刷脸认证在方便当事人的同时,更是相关业务机构程序优化、效率提高、成本降低、防止循私舞弊的应对措施。然而,特殊人群无法刷脸,既是新兴技术领域的一大难题,也是特殊人群办事的一大障碍。银行、人社、医保、交通出行、行政事务处理等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网络系统,要推进技术持续升级,为特殊人群刷脸提供方便,或者寻找适应特殊群体的认证识别方式,比如通过线下身份识别等办法,加快事务办理进度。
此外,政策环节也要推进无障碍服务建设,对特殊人群进行特殊对待,不能将无法刷脸的特殊人群关在“门外”。换句话俩说,在改变不了“刷脸认证是认证方式”的情况下,就别让刷脸认证成为业务办理通过的“唯一选项”。
总之,不论是人脸识别的技术普及和应用,还是政策层面关于身份认证的规范,都应当尽可能地不拉下任何一个人,不限制和影响任何一个人的正当权益。网络普及和科技进步,应当让人越来越方便、快捷和愉悦,而不是让人越来越尴尬、退缩和无奈。哪怕是极少一部分人甚至极个别人,也要借助各种方法实现精准对接,最终实现服务上的无差别和无障碍。毕竟,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给人制造障碍的。
文/卞广春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