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于2025年8月20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团队成功将一种荧光蛋白质改造成了量子比特。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但简单说,就是让蛋白质在活细胞里充当量子传感器,能高精度测量生物过程,比如观察单个分子或细胞的活动。这项突破由David Awschalom和Peter Maurer领导,学生们 persistence 克服了挑战,结果挺鼓舞人的。
图释:研究人员设计了可以由细胞自然产生的蛋白质量子比特,为精确测量组织、单细胞甚至单个分子开辟了可能性。图片来源:杰森·史密斯
量子比特是量子技术的基本单位,类似于电脑里的0和1,但更厉害,能同时处于多种状态,实现超强计算和传感。传统量子比特娇贵得很,得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环境下工作,还得隔离一切干扰,就像把冰箱搬进南极一样麻烦。
图释:EYFP蛋白的光物理和OADF读出方案。图片来源:自然 (2025)。DOI:10.1038/s41586-025-09417-w
生物系统可没那么友好——温暖、嘈杂、总在动,传统传感器根本插不进手。研究人员脑洞大开,选了种叫EYFP的荧光蛋白质( enhanced 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这蛋白质在生物学里常用作标记工具,比如让细胞发亮光方便观察。他们通过基因工程,让EYFP里的电子自旋变成量子比特的核心,相当于给蛋白质装了量子芯片。
这么做有啥好处?蛋白质量子比特可以由细胞自己生产,定位精准到原子级别,还能检测到比现有传感器强几千倍的信号。想象一下,它就像个生物间谍,悄悄潜入细胞内部,实时报告量子级别的变化,而不用大动干戈地外接设备。
对比一下,目前最好的量子传感器通常用钻石里的缺陷造出来,灵敏度高,但得从外部植入生物体,容易引发排斥或干扰。蛋白质量子比特虽然灵敏度可能稍逊,但它天生 biocompatible(生物兼容),能无缝集成。举个例子,这就像用自家种的菜做传感器,比从外面买来的更贴合口味。
潜在应用多得吓人:纳米级MRI能看清蛋白质怎么折叠、酶怎么工作,甚至早期疾病迹象。科学家以前靠荧光显微镜推断生物过程,现在能直接测量量子属性,相当于从看模糊照片升级到高清直播。未来,这可能帮我们破解阿尔茨海默病或癌症的分子机制。
研究过程不是一帆风顺——学生们花了多年时间,结果一度看起来没戏,但 persistence pay off。这种跨学科合作融合了量子物理、分子工程和生物学,显示 nature 自己就是个牛逼工程师。利用进化 and self-assembly,我们或许能设计出更先进的量子材料。
总之,这项研究让量子技术和生物的边界模糊了。下次你听说量子计算机,别忘了,蛋白质也在悄悄玩量子魔术呢。
参考文献:
Jacob S. Feder et al, A fluorescent-protein spin qubit, Nature (2025). DOI: 10.1038/s41586-025-09417-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