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签约到投产
仅用3个月
从成立到自主研发产品
敲开市场大门
只用9个月
今年产值预计突破1亿元
……
在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的浪潮中,位于颍东经开区的安徽普赢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完成了一场令人瞩目的“三级跳”。这家年轻的企业凭借对机器人核心“关节”部件的深耕与创新,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锚定赛道,从谐波减速器到攻破最高壁垒
作为宁波普赢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普赢智能自2024年9月成立之初,便清晰锚定了“机器人关节核心零部件”这一黄金赛道。依托母公司在浙江宁波积累的深厚技术积淀,企业快速落地、迅速投产。
资料图(图源中新社)
公司起步于其“拳头”产品——谐波减速器。作为机器人“旋转关节”的“心脏”,该产品技术已相对成熟,但普赢智能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快速打开了市场。
“订单供不应求,合作的客户超过百家。仅谐波减速器一项,预计今年就能生产30万台。”车间主任王晨昇介绍。
然而,企业并未满足于此。
在敏锐察觉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巨大潜力后,普赢智能毅然将目光投向了被称为机器人零部件“最高技术壁垒”的行星滚柱丝杠——它是“线性关节”的“心脏”,直接决定机器人关节的精度、灵活性与负载能力,价值占比高达约25%。
“要在产业爆发期抢占先机,必须攻克核心‘卡脖子’技术。”公司负责人彭怀清道出了创新的初衷。此前,该产品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进口单价高达1至2万元,严重制约了国内产业发展。
克难而进,实现从设计到量产的全面突破
研发过程充满挑战。“没有成熟可靠的标准可参考,什么都靠自己琢磨。”技术总监胡献成感慨。行星滚柱丝杠的核心难点在于丝杆、滚柱、螺母的精密耦合,尤其是长径比达到10:1的螺母,对制造精度的要求堪称“苛刻”。
研发团队投入一年半时间,反复试验,攻克了设计与材料难关。然而,样品出来后,却又卡在了量产设备上。进口的瑞士精密设备虽精度高,但单台售价近千万元,且效率极低,“一天大的丝杠就只能加工一两根,成本无法承受。”
转机来自当地政府的精准赋能。
颍东经开区及相关部门在走访中了解企业难题后,积极协调科研院所和设备制造厂商,最终为其量身定制开发出新型加工设备。“新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加工效率是传统的3到5倍。”彭怀清表示,“现在我们批量生产的行星滚柱丝杠精度达到行业领先的C3级别,售价控制在千元以内,性价比极具优势。”
2024年6月,这款国产核心“关节”通过了各项严苛测试,并与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其正式打破了国外垄断。
布局未来,以持续创新制胜新赛道
“创”出新活力,“闯”出新优势。
目前,普赢智能已形成涵盖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在内的150多种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品矩阵。今年上半年企业产值已达5000万元左右。
创新的背后是持续巨额的研发投入。
公司去年研发投入达1500万元,今年计划提升至3000万元,用于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建设和设备升级。“研发投入不是短期行为,而是着眼于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彭怀清表示。
颍东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蓉蓉表示,政府已帮助普赢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定,并将持续引导其申报高技术企业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企业真正将核心技术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