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当你戴上设备,眼前出现的是另一个世界:脚下的瓷砖变成了沙漠的沙砾,转身时指尖掠过的是古老壁画上凹凸的象形文字……这不是电影里的片段,而是当下超火的VR大空间体验的日常。
以前,我们只能坐在椅子上“看”虚拟画面,现在可以在真实空间里行走、触摸和互动,VR技术正在经历一场“空间革命”。VR大空间究竟是什么?它如何打破现实与虚拟的边界?
和哪吒一起“闹海”
今年,电影《哪吒2》让哪吒和敖丙两个角色迅速出圈,深受大众欢迎。如果可以去到哪吒的虚拟世界,甚至引导故事的走向,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些穿越时空的想象,都在VR大项目《哪吒5DVR》中实现了。戴上VR眼镜的瞬间,参与者不再只是观赏剧情,而是和小哪吒一起“闹海”。35分钟的体验中,将与哪吒一起勇闯金光洞、深海水晶宫和天界封神台等,同虾兵蟹将进行激烈战斗,亲身感受一场深度沉浸的奇幻冒险。
“90后”青年小徐说,沉浸感和互动性是VR大空间项目最吸引人的两个特点。“传统的观影方式是观众坐在影院的座椅上观看作品,但VR大空间是把主动权和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参与者,每次挥一挥手,场景就会切换,我们的每一个步伐和手势都会带动剧情发展。”
航天题材的VR大空间项目,深受中小学生喜爱。
在历史长河中,圆明园的建筑与藏品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完成了部分重建,社会各界仍对它鼎盛时期的“模样”保持好奇。由风语筑与圆明园官方深度合作开发的《梦回圆明园》VR大空间体验项目,实现了对圆明园全盛时期的逼真重建。
当游客戴上VR设备后,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清代皇家园林的大门,可以在虚拟空间内自由行走、尽情探索。参与者孟女士告诉记者:“场景很真实,就像漫步在圆明园的每一个角落,欣赏精美的建筑、华丽的装饰和一些国宝。在牡丹台,我还看到了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弘历的场景。”
在虚拟场景中,游客只要触摸了虚拟文物,便可触发历史解说,参与场景互动,比如在街坊体验当年商业繁荣的市井风情。
从“坐着看”到“走进去逛”
那么,什么是VR大空间?它和传统的VR技术有何不同?
VR大空间是一种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形态,它突破了传统VR固定位置体验的限制,结合空间定位、动作捕捉等技术,让用户能在真实物理空间中行走、互动,再同步匹配虚拟环境中的移动,实现更沉浸、更自由的体验。
简单地说,传统VR是“坐着看虚拟世界”,而VR大空间是“走进虚拟世界里逛”。
专家认为,VR大空间的发展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早期的VR大空间主要是极客的试验场。2016年,美国The Void(全球首个VR主题公园)推出的《捉鬼敢死队》体验馆,首次将物理空间与虚拟场景结合,玩家需佩戴一些像电脑那样的笨重设备,在限定区域内完成交互任务。
观众在南京博物院体验VR展。
而后几年时间内,VR技术在硬件性能和内容生态方面都有所发展。国内企业开始尝试VR大空间项目,但整体上项目数量非常少。2021年之后,VR大空间项目进入快速发展期。当年,由一款热门游戏衍生的线下大空间项目《Space Pirate Arena》实现了大范围的追踪,给参与者带来沉浸式体验。2022年6月,《消失的法老——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在法国巴黎掀起体验热潮,2023年5月落地上海进行亚洲首演,它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性作品,让VR大空间正式走入大众视野。
2024年,VR大空间内容在国内呈现井喷式发展,仅这一年就有逾百部VR大空间内容上线。全国各地景区、商场、文博机构陆续推出《源起华夏》《布达拉宫·心愿同行》《风起洛阳》等VR大空间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VR大空间项目已超过200个。
VR大空间不断尝新
如今,VR大空间项目主要聚焦在哪些领域?又有哪些新鲜玩法?
VR相关产业垂直媒体“VRAR星球”盘点了国内较为热门的60个VR大空间项目,相关调查显示,以“历史”为主题的大空间项目占比最高,为34%,如《秦潮觉醒》《一梦入大唐》。它们以某个时期、地区的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内容多呈现当时的人文风俗、文物特征、文化特点等,让观众步入尘封的历史中。
文化IP类的大空间项目位列第二,占比22%,如《奇遇山海经》。这类大空间项目以山海经、三星堆、丝绸之路等带有特殊文化或非遗文化特征的IP为主,让参与的观众感受所述IP独特的文化印记。科普类大空间项目位列第三,占比18%,如《登月奇旅》《身临极境——南极启航》。这类体验的内容包括太空体验、物种演变、侏罗纪冒险等,为青少年科普相关知识。
除了以上类别的项目,VR大空间开始探索新玩法。比如VR卡丁车项目,参与者在传统卡丁车基础上,戴上“头显”设备、穿上体感背心,可“穿越”到不同虚拟赛道,还能通过背心震动感受“中弹”等效果。
在VR世界里体验“数字国宝”。
再比如,VR大空间项目向电影领域进军。今年3月,国家电影局印发《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将VR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国家电影局将VR电影的001、002号“龙标”颁发给了《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两部VR大空间作品。
VR大空间相关技术还被运用到制作城市形象概念片中。近日,深圳城市形象VR大空间概念片《时空奇旅 深生不息》正式亮相。影片采用大空间三维重建、物理级光影模拟等业界尖端技术,串联起深圳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科技城市等多元发展脉络,精准呈现了深圳特区45年的发展历程,观众佩戴VR设备,可看到古城墙砖以数字代码形态重生,完成从历史到未来的视觉跨越。
沉浸式课堂或可期待
专家认为,VR大空间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尤其在技术、内容和应用场景上还可以涌现诸多新趋势。
比如,通过技术不断升级,今后佩戴的设备重量越来越轻,电池续航能力也将增强。随着空间定位和算法技术的不断完善,未来或许还能脱离固定场地要求,通过更轻量化的AR眼镜随时进入虚拟场景实现交互。
VR大空间也从“秀技术”向“内容为王”转变。参与者期待,未来的VR大空间项目能更加注重质量,在电影感、故事性和情绪价值上实现更大提升,同时跳出单一的选题框架,开发更多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
还有不少老师建议,VR大空间项目是否可以引入文化教育领域,比如催生沉浸式历史课堂和虚拟文化研学等新形态,让学生进入特定历史时期或地理场景等,通过多感官交互,使得历史事件、文化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真实体验。
(文内图片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全国各地火爆的VR大空间,你体验过吗》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