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落叶---张益唐教授的回国记录
创始人
2025-08-28 12:42:01
0

张益唐,1955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展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10岁时,他独立证明了勾股定理,燃起了一生对数学的热爱。197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师从数论专家潘承彪,展现出卓越的数学天赋。1985年,他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华裔数学家莫宗坚,研究方向转向代数几何。

1992年博士毕业后,张益唐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职业低谷,一度在快餐店担任会计。1999年,他在朋友帮助下获得新罕布什尔大学讲师职位,开始稳定的教学生涯。2013年,58岁的张益唐发表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首次实质性推进解决"孪生素数猜想",一举成名。2016年,他出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

2025年6月,70岁的张益唐全职回国,加盟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出任首席科学家。他表示回国不仅是为了"落叶归根",更是希望继续为数学研究贡献力量。从少年天才到古稀之年仍坚持研究,张益唐用一生诠释了对数学的执着追求。

回到 2013 年

2013年,58 岁的张益唐在数学界掀起了一场轰动。这位此前默默无闻的数学家发表了一篇题为《素数间的有界距离》的论文,首次在解决著名的"孪生素数猜想"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孪生素数猜想的历史背景

孪生素数猜想是数论中最古老、最著名的未解决问题之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该猜想认为存在无穷多对相差2的素数(如3和5、5和7、11和13等)。虽然数学家们普遍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几千年来始终无法证明。

张益唐的突破性成果

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素数,其间隔不超过7000万。具体来说,他证明了存在无数对素数(p, q),其中每对素数之差不超过7000万。这个结果的意义在于:首次将"孪生素数猜想"中的间隔从无限缩小到一个有限值(7000万),虽然7000万与理想的2还有很大距离,但这是从无到有的突破。证明了素数间隔存在一个上限,这是前所未有的。

张益唐将论文投给数学界最权威的期刊《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通常该期刊的审稿周期长达1-2年,但张益唐的论文仅用三周就被接受发表,创下了该刊130年来最快录用纪录。审稿人、著名数学家伊万涅茨(Henryk Iwaniec)给予了极高评价:"这项研究是一流的","作者成功证明了一个关于素数分布的里程碑式的定理","论文写得非常仔细,我们很难发现任何错误"。

张益唐的成果在 2013 年立即在数学界引发轰动:他的方法启发了其他数学家,很快将7000万这个界限不断缩小。英国数学家詹姆斯·梅纳德(James Maynard)将其缩小到600。陶哲轩等数学家通过合作研究,最终将这个界限降到了246。虽然尚未达到2的终极目标,但张益唐的突破打开了研究的新方向。246 在近十几年内没有被打破。

个人境遇的戏剧性

最令人惊叹的是,张益唐当时只是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名普通讲师,此前仅发表过一、两篇论文。他的突破证明了数学研究的真谛:重要的不是头衔和资历,而是思想的深度和创新的勇气。

这项工作也让张益唐从默默无闻的讲师一跃成为世界顶尖数学家,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多项荣誉。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年轻数学家:追求真理永远不晚。

几十年的孤独探索

张益唐的早年生活充满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数学的执着追求。从上海到北京,从北大到美国,他的故事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是一段数学探索的传奇。

1. 少年时期:数学天赋初现(1955-1978)

1955年,张益唐出生于上海,童年由外婆抚养。10岁时,他独立证明了勾股定理,展现出惊人的数学直觉。 1966年,因各种原因影响,他随母亲下放湖北农村,但依然坚持自学数学,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1971年,他回到北京,进入北京制锁厂当工人,业余时间研读华罗庚的《数论导引》,梦想有朝一日能进入大学深造。

2. 北大求学:数学天才崭露头角(1978-1985)

1978年,高考恢复后,他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成为第一批大学生。 1982年,他师从著名数论专家潘承彪攻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解析数论,展现出极高的天赋,被同学称为“数学系第一人”。 1985年,在北大校长丁石孙的推荐下,他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华裔数学家莫宗坚,研究方向转向代数几何。

3. 博士生涯:学术挫折与坚持(1985-1992)

在普渡大学,张益唐的研究并不顺利。他的博士论文涉及雅可比猜想,但因与导师莫宗坚的研究方向存在分歧,最终未能获得强有力的推荐信。 1992年,他艰难获得博士学位,但毕业后即面临失业,无法在美国大学找到教职。

4. 漂泊岁月:从快餐店会计到大学讲师(1992-1999)

1992-1999年,张益唐经历人生最低谷: 他曾在肯塔基州的Subway快餐店打工,担任会计和收银员,长达7年。他居无定所,一度借宿朋友家的地下室,但仍坚持研究数学问题。 1999年,在北大校友葛力明的帮助下,他终于获得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讲师职位,生活才逐渐稳定。

5. 隐忍研究:20年的孤独探索(1999-2013)

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张益唐只是一名普通的微积分讲师,薪水微薄,但他并不在意,仍专注于数学研究。 他极少发表论文,但一直在思考孪生素数猜想,这一难题困扰了数学界几百年。 2012年,他在科罗拉多州朋友家度假时,灵感突然降临,找到了证明的关键思路。 2013年4月,他将论文投稿至顶级期刊《数学年刊》,仅用三周就被接受,震惊数学界。

故事仍在继续

2013年,张益唐因在孪生素数猜想上的突破性成果一举成名,成为数学界的焦点。然而,他的生活并未因荣誉而改变太多,他依然保持着低调、专注的生活方式,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2013年,张益唐的论文发表后,他迅速从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讲师晋升为教授,并受邀前往全球顶尖数学机构演讲,包括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等。 2016年,他正式加入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成为数学系终身教授,终于获得了稳定的学术环境。 2022年,他在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上取得重要进展,再次引发数学界的关注。这一猜想与著名的黎曼猜想密切相关,是数论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尽管成名后媒体争相报道,张益唐依然保持着极简的生活方式:不喜欢社交:他很少参加学术会议之外的社交活动,更喜欢独自思考数学问题。坚持早起工作:他每天早晨7点就到办公室,晚上7点回家,周末也不例外。对物质无追求:他的办公室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家中也极为朴素,甚至妻子孙雅玲曾调侃他“连衣服都懒得换”。拒绝商业化:曾有科技公司高薪聘请他,但他婉拒了,认为数学研究才是他的使命。

张益唐在多个采访中分享过他对数学研究的理解:“数学需要思想的深度”:他认为数学不是靠机械计算,而是需要深刻的洞察力(insight),找到问题的本质。“保持新鲜感”:他从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而是不断挑战更困难的问题,比如从孪生素数转向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 “年龄不是障碍”:他反对“数学是年轻人的游戏”这一说法,认为只要保持专注和好奇心,任何年龄都能做出突破。“孤独是常态”:他曾在采访中说:“做数学的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孤独的,但正是这种孤独让你能深入思考。”

2025年6月,70岁的张益唐全职回国,加入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担任首席科学家。他在采访中表示:“我回来,不仅仅是一片落叶”——他不想只是“落叶归根”,而是希望继续为中国数学发展贡献力量。 “数学研究不受地域限制”:他认为,数学在哪里都能做,但回国能让他更贴近中国的数学发展,并培养年轻学者。

张益唐常常鼓励年轻人:“不要害怕困难”:数学研究充满挑战,但坚持思考,终会有所突破。“保持独立思考”:他不喜欢跟风热门课题,而是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物质不是最重要的”:他曾在快餐店打工多年,但从未放弃数学,最终在58岁取得突破。

结语

张益唐的人生轨迹证明,真正的数学家不会被年龄、环境或世俗评价所束缚。他的故事不仅是数学上的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纯粹、坚持、不受干扰地追求真理。即使成名后,他依然保持着对数学的热爱,继续挑战更深刻的问题,正如他所说:“我不愿意当一片落叶,我觉得我还有生命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全球首次!取得新突破 微米级“导航”实时监测脑神经,我国植入式脑机接口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哈...
华为擎云 C9超能旗舰商务平板...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千行百业的今天,移动办公已从一种辅助选项演变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作为PC...
国产操作系统,离好用还远吗 一系列产品取得突破,今年市场规模预计达二百五十亿元 国产操作系统,离好用还远吗 8月26日,在北京举...
台州湾经开区在沪推介氢能产业与... 8月27日,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氢能产业发布会暨合成生物与氢能产业创新合作推介会在上海举行。专家学者...
巴图鲁荣膺中国产业互联网领军企... 近日,2025中国产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峰会暨产业AI领军企业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近千名产业互联网领域嘉...
全球首款可智能实现全频段高速通...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都市现场) 利用先进的薄膜铌酸锂光子材料,基于全新架构,我国学者研发出全球首...
【2025数博会】 大数据+:... 刷脸开门、掌上买菜、远程问诊、线上开会、智能安防……作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近年来,...
超高分辨率成像,光子计数能谱C... 光子计数能谱CT首款获批上市 实现超高分辨率成像 昨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消息,显示由联影医...
西安沣东新城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 本报讯 (记者 侯燕妮)8月25日,记者从西咸新区管委会获悉: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设立半年多来...
打字一天收入170元,这个微信... 最近总有人问我:“在家打字就能赚钱,这事儿靠谱吗?不会是骗流量的吧?” 其实还真不是忽悠 —— 现在...
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将... 脑机接口产业迎来重磅利好。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药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
华为董事:国产算力基本能解决美...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张广凯) “像以华为为龙头的硬件公司,在算力上应该已经能基本解决美国对...
英伟达推出机器人“最强大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邓浩 算力正在成为机器人产业的“通胀”环节,由此催生域控的强劲需求,吸引众多A...
AI生成合成内容必须添加标识?...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5年9月1日开始施行。划重点:接下来,...
人工智能新风吹进千行百业 落地... 图为2025 AGIC 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现场。 宋春雨/摄 证券时报记者 周春媚 安宇...
国产固态电池崛起,日媒质疑声中... 近日,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国产固态电池厂商纷纷宣布重要突破。 国轩高科率先传来捷报,其旗...
青衿筑梦·晋彩实践|岗位实践炼... 今年暑期 来晋实习实训的学子们 用足迹丈量三晋热土 用热情诠释青春担当 用双手触摸发展脉搏 以行动绘...
“人工智能+”行动确定6大重点...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经济参考报》8月27日刊发记者汪子旭、郭倩采写的文章《“人工智能+”行动确...
【2025数博会】第四届“82... 8月27日,第四届“828 B2B企业节”在贵阳开幕。 据悉,“828 B2B企业节”是全国首个基...
四款iPhone将停售?苹果客... 27日早间,“苹果或将停售7款产品”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有媒体报道称,苹果秋季发布会将在北京时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