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在辛勤劳作中,不断探寻自然的奥秘,同时也不断积累提升着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存能力,并运用所掌握知识,挖掘自身智慧,发明创造出了大大小小无数改善生存环境、减轻劳动强度、优渥生活质量的累累成果,“算盘”便是其中的一份子。
现在,已很少再见到算盘了。这个有着“中国第五大发明”美誉的古老算具,在现代计算机浪潮的席卷下,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视野,也退出了计算行业的历史舞台,不再被人们运用,也为当今众多年轻人所不熟识。
懵懂记事起,偶尔看到父亲趴在炕沿边,在昏暗的油灯下,拨打着长方形红漆木框里的算盘珠子,嘴里念叨着口诀,专注地运算着,待算完后,因缺少纸笔,便在泥皮墙上划下几个数字,把算盘挂在一旁的钉子上。随后,城里上班周休回来的大哥,从包里拿出个小纸本,取下算盘噼噼啪啪合计着本子上的数字,说是单位灶上的账务,已经合计过,再核一遍放心。用的最多的要数七叔,那时,他担任小队会计,每年秋季按工分或人头分粮,七叔在午后上工时,总是一肩荷着农具,一手抱着算盘和账本,待干到天擦黑,糜谷、玉米或荞麦打得堆到场上了,即开始拨拉起算珠,给小队里每家按工分或人头多少分粮,算出后分时多数用斗量,也有用秤称的时候,一大堆粮分完,也便到了漆黑一片的收工时刻,七叔小心翼翼地收起账本和算盘,每次额外挣得几个工分,总是最后一个离场,每年秋季几乎天天如此,虽然辛苦,却是满怀丰收的喜悦。在此期间,我也用细麻绳挎起墙上的算盘,开始了乡村小学里珠算课的学习,熟悉算盘基本原理的同时,便是背诵加减法简单珠算口诀,“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闲暇时,七叔用从书上看来描述算盘的谜语让我猜,大哥则用“三变九、九变九、二秃子看梅花”等难度较大的技法,演绎展现算盘的神计妙算,常常让我惊叹不已。
说来也是与算盘有缘,从恋爱到婚后,妻子一直是单位会计,几乎天天算盘不离手,加减乘除犹如行云流水,噼里啪啦一阵过后,账本上便是一行行数字,那饰有桃形图案的黄铜包边被磨的锃亮,后来虽有了电子计算器,但她还是觉得算盘放心好用,极少用计算器作账,直至退休,仍将那具算盘完好地保存在家,以作留念。
金秋十月,有幸光顾了位于塞上名城榆林城区的“中国算盘馆”,这里记述了算盘的演变发展史,诉说着与算盘相关的历史故事,陈列着大的、小的、长方形、圆形、菱形到六边形各式各样的算盘16万余具,小的只有手掌大小,大、长的一具可供几个人同时演算,以及可以用来几个人一起游戏的多边形彩珠算盘。因其收藏量巨大、种类齐全繁多,经认定为全国最大的算盘收藏馆,被授予“中国算盘馆”的名号,着实令人可敬可叹。可敬的是这世间有心之人,不吝人力物力财力,想方设法、不辞艰辛,收集珍藏了几近被淘汰、数以万计的各式算盘;可叹的是集民族智慧之结晶、流传使用千余年、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誉的珠算,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浪潮中,淹没于人工智能的汹涌波涛里,有如延绵不息漫长岁月里,曾经演绎过的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又恰似划过浩瀚星空那颗闪亮的星。
如今,运用千余年的算盘,与中国大地上许多老物件一样,静静地陈列于各地的博物馆里,供前来的人们观赏追忆,也许你熟知,也许你感觉好奇陌生。它在展台里的真实存在,足以证实它有着值得铭记的光辉历史,曾为烟火人间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算盘,让我们为你一去不复的厚重妙算历史骄傲、自豪吧!
文章配图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学顾问 :魏新怀 刘虎林 高延平 刘玉东 张湛武
主 编 :刘 亮
副 主 编 :郭 毅吴生斌
执行主编 :李绥宁
解说编辑 :陈 军
播 读 :陈 军
图文编辑 :白延香
END
监制|刘亮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辑|崔春娥 白延香